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140条: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导读:2023年新年伊始,小编与多位热爱中医的好友联手整理了历代学者对《伤寒论》的注解,汇编于此。整理选取的医家有新旧《伤寒十人书》的部分作者,还有历代及现代比较重要的医家。
整理内容以条文顺序为纵线,历代医家的生平顺序为横线。每个条文横向学习,互相参照可纵向学习。因为整理过程仓促,难免有所纰漏,还请读者读后于评论区留言批评指正。
若您对本条文有更好的理解与体悟或了解其他学者的观点,还请您在评论区留言,我们碰撞思想,激起学术火花,共同学习和精进。
希望这里能成为我们学习和交流经典的阵地,为中医复兴和人民健康出一份力!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此太阳病下之后,邪气传变。其脉促者,为阳盛,下后脉促,为阳胜阴也。故不作结胸,为欲解;下后脉浮,为上焦阳邪结,而为结胸也。经曰∶结胸者,寸脉浮,关脉沉。下后脉紧,则太阳之邪传于少阴。经曰∶脉紧者,属少阴。内经曰∶邪客于少阴之络,令人咽痛,不可内食,所以脉紧者,必咽痛。脉弦则太阳之邪,传于少阳。经曰: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其脉循助络于耳。所以脉弦者,必两胁拘急,下后邪气传里。则头痛当止。脉细数为邪未传里,而伤气也。细为气少,数为在表,故头痛未止。脉沉紧。则太阳之邪,传于阳明,为里实也。沉为在里,紧为里实,阳明里实,故必欲呕。脉滑则太阳之邪传于肠胃,以滑为阴气有余,知邪气入里,干于下焦也。沉为血胜气虚,是为协热利。浮为气胜血虚、是知必下血。经曰;不宜下而便攻之,诸变不可胜数,此之谓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凡在太阳,皆表证也。误下则变,亦有乱生而不可以一途拘者。促为阳邪上盛,阳盛于上而不结胸,则邪必待散而欲愈可知。浮为热在上焦,下后脉浮,则邪热上抟必结于胸可诊。紧则寒邪客于下焦,下焦有少阴,少阴之脉,循咽挟舌本,客邪为热,循经而上冲,所以知必作咽痛也。弦为邪抟少阳,少阳之脉循胁,所以知两胁必拘急也。细数者,邪气因循而欲传,故知头痛未止也。沉紧,有寒气也,故气上逆而必欲呕。沉滑邪干水分也,故必协热作利。浮滑,气伤血分也。故知必致下血。夫以病在太阳,一误下之余,而其变乱有如此者,是故君子,不可不慎也。
喻嘉言《尚论篇》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脉促为阳邪上盛,反不结聚于胸,则阳邪未陷,可勃勃从表出矣,故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即指促脉而申之,见脉促而加之以浮,邪气弥满于阳位,故必结胸也。浮字贯下四句,见浮而促,必结胸;浮而紧,必咽痛;浮而弦,必两胁拘急;浮而细数,必头痛未止。皆太阳本病之脉,故主病亦在太阳之本位。设脉见沉紧,则阳邪已入于阴分,但入而未深,仍欲上冲作呕,其无结胸、咽痛等证,从可知矣。只因论中省用一个'促'字,三个'浮'字,后之读者遂 眩。谓紧为下焦,属在少阴,惑之甚矣!观本文下句,即指 '沉紧者必欲呕'一语,正见前'紧'字,指浮紧言也。沉紧方是阳邪入阴,上逆作呕,岂有浮紧、咽痛,反为少阴。寒邪上冲之理!明明太阳误下之脉证,何缘插入少阴,煽 乱①后入耶!至于滑脉,居浮沉之间,亦与紧脉同推。故沉滑则阳邪人阴,而主下利;浮滑则阳邪正在营分,扰动其血,而主下血也。夫太阳误下之脉,主病皆在阳、在表,即有沉紧,沉滑之殊,亦不得以里阴名之。仲景辨析之精,讵可杂以赘庞②哉?
② 煽乱∶语出《庄子·肤箧》'而以嫦乱天下者也',意为炫惑扰乱。
② 赘庞∶三味书局本作'赘疣',指多余杂乱的东西。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此承上文下之而言或结胸或不结胸,以脉证而验三阴三阳之开合枢也。太阳病下之者,承上文而言也。其脉促,则太阳阳气在表,不与里阴相接。虽下之而不结胸者,太阳表气无亏,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太阳表阳合心主之神气以外,不能从胸膈内入,故必结胸,不但以脉而征太阳经脉之结胸,并可以脉而征三阴三阳之开合枢矣。脉紧者,必咽痛,以邪正相持之脉,而见少阴咽痛之证。脉弦者,必两胁拘急,以内减之脉,而见少阳两胁之证。夫少阴少阳主枢,病则不能枢转矣。脉细数者,头痛未止,以里虚风胜之脉,而见厥阴头痛之证。脉沉紧者,必欲呕,以阴阳内搏之脉,而见阳明欲呕之证。夫厥阴阳明主合,病则有碍于合矣。脉沉滑者,协热利,言太阴脾土实而协阳热下利也。脉浮滑者,必下血,言太阳随经瘀热,外邪内陷而下血也。夫太阴太阳主开病,则有愆于开矣。盖胸乃心主之宫城,而三阴三阳之脉皆主于心,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故经脉为病,咸为小结胸证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上节言上下之经气相通,此节言内外之经气相通也。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者,阳盛则促,乃太阳气盛,既不陷于下而为协热利,亦不留于中而作结胸,故曰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若脉浮者,此正气浮于外,而邪反留于中,故必结胸;紧属寒伤少阴,故脉紧者,必干于少阴而为咽痛;弦乃风木之脉,故脉弦者,必干于少阳而两胁拘急;细则气少,数则为虚,脉细数者,太阳虚邪尚留连于高表而头痛未止,夫不曰必头痛而曰头痛未止者,以见太阳原有之头痛,因脉细数而未止也;沉紧为里寒,脉沉紧者,必寒邪内入于阳明而欲呕;沉滑为里热,脉沉滑者,必热邪内入于太阴而为协热利;风性浮越,脉浮滑者,必动厥阴风木之气而下血,肝藏血也。以是知太阳之病不解,或结于胸而为结胸,或外干于三阳而见三阳之腑症,或内干于三阴而见于三阴之脏症,内外脏腑经气之相通又如此。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此因结胸,而并详太阳误下诸变。谓脉促为阳盛,而不结于胸,则必无下利痞满之变,其邪将从外解;若脉浮者,下后邪已入里,而犹在阳分,则必作结胸矣;脉紧者,太阳之邪, 传入少阴之络,故必咽痛,所为脉紧者属少阴,又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咽痛,不可内食是也;脉弦者,太阳之邪,传入少阳之经,故必两胁拘急,所为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其脉循胁络于耳故也;脉细为气少,数为阳脉,气不足而阳有余,乃邪盛于上也,故头痛未止;脉沉为在里,紧为寒脉,邪入里而正不容,则内为格拒,故必欲呕;脉沉滑者,热胜而在下也,故协热利;脉浮滑者,阳胜而阴伤也,故必下血。《经》曰∶不宜下而更攻之,诸变不可胜数此之谓也。 以下并太阳下后之证。而或胸满,或喘,或烦惊谵语,或胁痛发黄,是结胸、痞、满、烦躁、下利外,尚有种种诸变如此。
柯琴《伤寒来苏集》
无
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按】脉促当是“脉浮”,始与不结胸为欲解之文义相属。脉浮当是“脉促”,始与论中结胸、胸满同义。脉紧当是“脉细数”,脉细数当是“脉紧”,始合论中二经本脉。脉浮滑当是“脉数滑”,浮滑是论中白虎汤证之脉,数滑是论中下脓血之脉。细玩诸篇自知。
【注】病在太阳,误下,为变不同者,皆因人之脏气不一,各从所入而化,故不同也。误下邪陷,当作结胸,反不结胸,其脉浮,此里和而不受邪,邪仍在表为欲解也。若脉促者,为阳结实邪之脉,故必结胸也。脉细数,少阴邪热之脉;咽痛,少阴邪热之证。误下邪陷少阴,法当从少阴治也。脉弦,少阳之脉;两胁拘急,少阳之证。误下邪陷少阳,法当从少阳治也。脉紧,太阳脉;头痛,太阳证。误下邪仍在表,法当从太阳治也。脉沉紧,寒邪入里之脉;欲呕,胃阳格拒之证。有表误下,邪陷在胃,法当从阳明治也。脉沉滑,宿食脉。有表误下,协热入里下利,法当从协热下利治也。脉数滑,积热脉。有表误下,邪陷入阴,伤营下血,法当从下脓血治也。
【按】脉促固阳脉也。若促而有力为实,则为结胸实邪之诊;若促而无力为虚,则为胸满虚邪之诊。故论中有脉促结胸,头汗小潮热者,用陷胸汤攻之;脉促胸满,汗出微恶寒者,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之。观此促脉虚实治法,则可以类推矣。
【按】咽痛,少阴寒热俱有之证也。咽干肿痛者为热,不干不肿而痛者为寒,故少阴论中有甘桔汤、通脉四逆汤二治法也。
站群论坛【集注】方有执曰:凡在太阳皆表证也。误下则变证杂出,而不可以一途拘之。
程知曰:不宜下而下之,诸变不可胜数,此之谓也。今咽痛胁急欲呕,是寒邪入里之变。头痛热利下血,是风邪入里之变。所以然者,脉浮滑数为阳,沉弦紧细为阴也。
程应旄曰:据脉见证,各著一必字,见势所必然。考其源头,总在太阳病下之而来,故虽有已成坏病、未成坏病之分,但宜以活法治之,不得据脉治脉、据证治证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注】经气不独上下相通,而内外相通可因脉而知其证。太阳病外证未罢,必不可下,若误下之,其邪陷入,变证不一。若其脉促,为阳邪甚于内,欲出不能出,虽不作结胸者,胸中必有邪恋。言不结者,易于散越,此为欲解而未解也。若脉浮者,病于上焦,其脉道近此。太阳病下之太早,故必结胸也。脉紧者,伤寒脉紧,此因下而不下,迫于咽喉,故必咽痛;脉弦者,是邪陷于中,枢机不转,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细属阴,数主热,是阳邪陷入少阴,为两火相炎,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沉属里,紧主寒,太阳寒邪侵入阳明,故必欲呕;脉沉滑者,沉属里,滑为水,太阳之邪陷于太阴,水流湿也,故协热利;脉浮滑者,浮主风,滑主热,风性浮动,于动厥阴,故必下血。上节言上下经气之相通,此节言内外经气之相通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本条推言误下之弊,类举脉证以穷其变。结胸则太阳陷,即不结胸亦太阳忙,如之何其动以下药激刺太阳乎? 书其脉促,脉频动之中,倏然一静,非止而不能自还也。太阳拒邪之蓄势则如此,若停以待汗者然,因下药迟其汗也。幸而不结胸者为欲解,未始不便宜于太阳,胸满则难免矣。若下后脉浮,
度非阳浮可知,邪则浮而阳则沉又可知。邪临高位,必结胸也,遑能汗解乎?脉紧者是压力稍逊于拒力,其邪略有松劲之机,转为阳气所反射,必上干于咽而痛,假令紧反入里,非痞即结矣。脉弦者与紧相类,特紧为拒象,弦为搏象。邪正相持,必两胁拘急,庶与胸膈无涉。脉细数者阳病而阴脉,看似
太阳脱离其头部,实则余邪高压其头部,头如结状,故头痛当止未止,痛上不痛下,与心下痛不同论。脉沉紧者又过于膈内之部分,外邪欲乘势下趋,特被阳气所喷翻,必动膈而欲呕,不呕必有客气之助,太阳之陷何待言。脉沉滑者沉则留药气之寒,滑则留邪气之热,寒热去不尽,则作协热之寒利,利之止不止犹其后,已重坠太阳于利中。脉浮滑者纵非协热利,而热邪与太阳相追逐,必俟阳升而热始降。其下血也,夺太阳之经
血者也。凡数者字,皆结胸证之陪客,放松'结'字,即是擒紧'结'字,再起下文种种结证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太阳病下之后,其脉促,则太阳表气不因误下而陷,而反欲上冲。气上冲者,虽不结胸,其胸必满,无他,为其营气欲出,卫不与之和也,故其证当从汗解,上节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者,即系此证。若喘而汗出,则又为葛根苓连证。揆之本条欲解之义,未能强合。结胸之脉,寸口必浮,若关上见沉紧,即为大结胸证,设但见浮脉,标热在上,将成小结胸证。脉紧固伤寒本脉,下后脉紧咽痛者,表气因下骤虚,外寒闭其皮毛,阻遏阳气,因病咽痛。按此为麻杏石甘汤证,盖咽为胃之门户,寒遏于肺,麻、杏以散之,热郁于胃,石、甘以清之,而非少阴咽痛用半夏散之证也。脉弦必两胁拘急云者,盖弦为阴寒之脉而主痛,《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篇》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盖两胁居两肾之上,为三焦水道之冲,太阳寒水从三焦下行,由肾出膀胱者,《内经》认之下焦即输尿管。太阳寒水,不能化汗而出皮毛,则寒湿阻于两胁,故其证恶寒。恶寒者,表寒未解而水气内积。今人一见弦脉,便言肝胆为病,曾亦知为手少阳三焦之病乎?所以谓脉细数头痛未止者,头痛为太阳本病,云未止者,表未解也。细数虽非太阳本脉,然标热上郁,终异阳明实热,故脉来细数。前文云:脉浮数者,可发汗,亦表未解也。本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必干呕而脉沉紧。沉则寒水着于里,紧则标热拒于表。《少阳篇》主以小柴胡汤,柴胡以散表寒,黄芩以清里热,使内陷之邪仍从太阳外解而为汗,则沉紧和而呕亦止矣。脉沉滑所以成协热利者,沉则在里,滑则停瘀,此即上“四日复下之”之证也。脉浮滑必下血者,太阳标热,系于表则浮,入于腑则滑,太阳之腑与胞中血海相附丽,故必伤及血分。苟其蓄而不下,则为抵当汤证,若血既自下,其势无可再攻,求之《金匮》,惟赤小豆当归散最为允当。此无他,以胞中之血,部位甚下,直可决其为近血故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原注: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玉函》《脉经》“脉”前并有“其”字,“协”作“挟”。
钱璜云:此条详言误下之脉证,以尽其变。误下之后,脉促,既不能盛于上而为喘汗,亦不至陷于内而为结胸。脉虽促,而阳分之邪,已自不能为患,是邪势将衰,故为欲解,此误下之侥幸者也。若脉仍浮者,可见表邪甚盛,不为下衰,将必乘误下之里虚,陷入上焦清阳之分,而为结胸矣。若脉见紧者,则下后下焦之虚阳,为少阴之阴寒所逼,循经上冲,必作咽痛也。脉弦者,邪传少阳。经云: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少阳之脉循胁,故云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细则为虚,数则为热。下后虚阳上奔,故头痛未止。若脉见沉紧,则为下后阳虚,致下焦阴邪上逆而呕也。沉为在里,沉主下焦,滑为阳动,滑主里实,误下之后沉滑,热在里而仍挟表,水谷下趋,随其误下之势,必为协热下利也。若脉浮滑,阳邪止在阳分,而邪热下走,扰动其血,故必下血也。
《医宗金鉴》云:咽痛,少阴寒热俱有之证也。咽干肿痛者为热,不干不肿而痛者为寒。故少阴论中,有甘桔汤、通脉四逆汤二治法也。
张锡驹:不曰必头痛,而曰头痛未止者,以见太阳原有之头痛,因脉细数,而未止也。
程应旄云:据脉见证,各著一“必”字,见势所必然。考其源头,总在太阳病下之而来。故虽有已成坏病、未成坏病之分,但宜以活法治之,不得据脉治脉,据证治证也。
丹波元简云:脉浮者,必结胸,王日休云“桂枝去芍药汤”。脉紧者,必咽痛者,王日休云“甘草汤”,汪氏云“桔梗汤”更妙。脉弦者,两胁拘急者,王日休云“小柴胡加桂枝”。脉细数者,头痛未止,王日休云“当归四逆汤”,常器之云“可葱须汤”。脉沉紧者,必欲呕,王日休云“甘草干姜汤”,常器之云“七物黄连汤”。脉沉滑者,协热利,王日休云“白头翁汤”。脉浮滑者,必下血,芍药甘草汤加秦皮。常氏云“可与《类要》柏皮汤”。汪氏云“愚以临证用药,亦当活变,古方不宜执也”。
《医宗金鉴》云:脉促当是脉浮,始与“不结胸为欲解”之文义相属。脉浮当是脉促,始与论中“结胸胸满”同义。脉紧当是脉细数,脉细数当是脉紧,始合论中二经本脉。脉浮滑当是脉数滑,浮滑是《论》中白虎汤证之脉,数滑是《论》中下脓血之脉,细玩诸篇自知。
丹按:《金鉴》所改,未知旧文果如是否?然此条以脉断证,文势略与《辨》《平》二脉相似,疑非仲景原文。柯氏删之,可谓有所见矣。
铁樵按:此节当从《金鉴》改订者为是,否则于理不可通。且全书自乱其例,即全书之脉皆不可为训矣。读者第参之《脉学讲义》,自能了然。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成无己曰∶ 此太阳病下之后,邪气传变,其脉促者,为阳盛。下后脉促,为阳胜阴也。故不作结胸为欲解。下后脉浮,为上焦阳邪结,而为结胸也。经曰∶结胸者,寸脉浮,关脉沉。下后脉紧。则太阳之邪,传于少阴。经曰,脉紧者属少阴。内经曰∶邪客于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纳食,所以脉紧必咽痛,脉弦则太阳之邪,传于少阳。经曰∶尺寸弦者,少阳受病也。其脉循胁络于耳,所以脉弦者,必两胁拘急。下后邪气传里,则头痛当止。脉细数为邪未传里,而伤气也。细为气少,数为在表,故头痛未止。脉沉紧则太阳之邪,传于阳明,为里实也。沉为在里,紧则里实。阳明里实,故必欲呕。脉滑则太阳之脉,传于肠胃,以滑为阴气有余,知邪气入里,干于下焦也。沉为血胜气虚,是为协热利。浮为气胜血虚,是知必下血。经曰∶不宜下而便攻之,诸变不可胜数,此之谓也。
钱天来曰:此条详言误下之脉证,以尽其变。误下之后,脉促,既不能盛于上而为喘汗,亦不至陷于内而为结胸。脉虽促,而阳分之邪,已自不能为患,是邪势将衰,故为欲解,此误下之侥俸者也。若脉仍浮者,可见表邪甚盛,不为下衰,将必乘误下之里虚,陷入上焦清阳之分,而为结胸矣。若脉见紧者,则下后下焦之虚阳,为少阴之阴寒所逼,循经上冲,必作咽痛也。脉弦者,邪传少阳。经云∶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少阳之脉循胁,故云∶必两胁拘急也。脉细数者,细则为虚,数则为热,下后虚阳上奔;故头痛未止。若脉见沉紧,则为下后阳虚,致下焦阴邪上逆;而呕也。沉主下焦,滑为阳动,滑主里实。误下之后沉滑,热在里而仍挟表,水谷下趋。随其误下之势,必为协热下利也。若脉浮滑;阳邪止在阳分,而邪热下走,扰动其血。故必下血也。
程郊倩曰:病在太阳,总无可下之理。不当下而下,其变乱岂一二证已哉。若见脉促,此为阳邪上盛,反不结聚于胸,则阳邪未陷可知。阳邪未陷,则阳能胜阴,而邪气可勃勃从表出,此误下之偶中者也,其余不可恃矣。脉浮以下七项,论脉辨证,各着一必字,见势所必然。考其源头,总在太阳病下之而来,故虽有已成坏病,未成坏病之分。但宜以活法治之。不得据脉治脉,据证治证也。
金鑑曰∶脉促当是脉浮,始与不结胸为欲解之文义相属。脉浮当是脉促,始与论中结胸胸满同义。脉紧当是脉细数,脉细数当是脉紧,始合论中二经本脉。脉浮滑当是脉数滑,浮滑是论中白虎汤证之脉。数滑是论中下脓血之脉。细玩谐篇自知,丹氏按金鑑所改,未知旧文果如是否。然此条以脉断证。文势略与辨平二脉相似,疑非仲景原文,柯氏删之,可谓有所见矣。恽氏按此条当从金鑑改订者为是,否则于理不可通,且全书自乱其例,即全书之脉,皆不可为矣。学者第参之脉学讲义,自然瞭然。
冉雪峰曰∶按此条以辨结胸欲愈的趋势为主,全条分两截看,太阳病以下十七字,为上截。脉浮者以下四十九字,为下截。上截是欲愈的所以然,欲愈不是结胸欲愈,乃欲愈不结胸。下截是或结成不结,或成坏证。或不成坏证,推类尽变。结胸中有此过程。不结胸亦有此传变。不是离开结胸讲,亦不是专指结胸讲,当活看。各注祗知为凭脉辨证,不知为随治辨脉。舍脉从证,舍证从脉,为治疗上活用原则的精神。从证从脉,伤寒书中所在多有。各脉书所详是脉法,伤寒书中所详是脉理。寻常知见,可以测脉法。寻常知见,不可以测脉理。本条跟踪下之方面推阐,条文下之二字,直贯到底。玩读自知。伤寒汲古校误,谓脉浮句下,并有下之二字,义尤明显,是本条诠释,当以认定下之二字为大眼目。下后各脉。是下后的变脉。下后各证。即是下后的变证。为病变真际种种的事实,奥析入里。更进一层。金鑑不达此旨,忘却下之二字,而以局定的脉法,注说灵活的脉理。因欲将促与浮对换,紧与细数对换等,不啻自供对深途脉理,丝毫不解。各注盲目赞和,踵谬承愆。贤豪不免。太阳脉浮,下则当转,况今不浮,又不沉,竟现促。所以然者,内之正气旺,体工捍御外邪,遏拒不容内犯,前仆后继,云涌波遹。一促字,情形如绘,正能胜邪,自尔欲愈。浮不过太阳本脉,未下前,浮主外,既下后,浮主上。浮见下后,故必结胸,这个进退变化,尚不了解,何以言脉。成结胸不成结胸,是结胸栏大关键,此中尚可悟出预防于旋诸法门。下截七项脉证,包罗广泛,度尽全针。柯氏删去此条,实为遗憾!挖掘古人精蕴。阐扬斯道真理,愿与学者共勉。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本条到“此为欲解也”就完了,下边这部分要不得。
以下都是以脉定证,这是不可靠的,比如说,下后脉浮就结胸吗?没那事。前面讲了,脉浮者,此为在外,用桂枝汤,怎么就“必结胸”?所以底下这部分可能是王叔和他们搞的。脉浮者必结胸,结胸脉浮也是寸脉浮关脉沉,前面有。脉紧也不一定咽痛,当然邪盛容易咽痛,但是不一定必咽痛,所以以脉定证靠不住,底下的(其他所有类似条文)不管它。
太阳病宜汗不宜下,下之为误治。“其脉促”,促脉就是寸浮、关以下沉,促脉是结胸证的脉,与寸浮关沉是一样的。有此脉而不结胸,说明促脉在这儿还是表不解。寸脉浮者也是表,前面的葛根芩连汤就是,“下之后,脉促者,表不解也”。倘要结胸,促脉也是结胸证的脉;如果不结胸,只是表不解而已,病没因泻下而变成坏病,所以不要紧,“此为欲解也”。
下面的是以脉定证了,下后的各种变化,也可以为结胸、为咽痛、为两胁拘急就是变成少阳病了;也可以表不解,脑袋还痛;也可以激动里水而呕吐;也可为协热利;倘若“必下血”是伤阴了,如邪热内陷,人以前就有瘀血的情形,也可以下血的。这都有可能,但不一定限住这个脉:脉浮就得结胸,脉紧就得咽痛……这靠不住的。中医的脉不是说哪个脉就是哪个证,(而是)一个脉主多方面的证。所以在临床上,脉证必互参才能明。举个例子,女人有孕,到两三个月的时候脉要滑,阴搏阳别嘛,滑脉主有孕,你给男人看病,他的脉滑你说他有孕吗?这不行,你总得结合实际。女同志真正停经两三个月,脉滑才(大致能够)肯定是怀孕了,不然的话也不一定就怀孕。所以中医脉法,不能够哪个脉就主什么,比如脉浮就主表,但也主热,没有表证而脉浮就是有热,所以此书有“病发热十余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此脉浮数不是表证了,可吃泻药,这是里热。
所以,本条“此为欲解也”以下这些东西,绝对不是张仲景的东西,因为(张仲景)不能自己(与自己相互)矛盾啊,在那块儿那么说,在这块儿又这么说。这都是要不得的。所以,这不是王叔和弄的,就是后人搞的,往上续的。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校勘】《玉函经》《脉经》:“脉”字上有“其”字;“协”作“挟”。
【串解】《医宗金鉴》云:“脉促当是脉浮,始与不结胸为欲解之文义相属,脉浮当是脉促,始与论中结胸、胸满同义,脉紧当是脉细数,脉细数当是脉紧,始合论中二经本脉,脉浮滑当是脉数滑,浮滑是论中白虎汤证之脉,数滑是论中下脓血之脉,均当改之。”
仲景原文是否真如《医宗金鉴》所改,这很难说,反不如程应旄所说较妥。程氏说:据脉见证,各著一必字,见势所必然,考其源头,总在太阳病下之而来,故虽有已成坏病,未成坏病之分,但宜以活法治之,不得据脉治脉,据证治证也。
总之,在临床上见到以上的坏证是常有的,各个坏证,是否一定要出现那些脉搏,便不尽然,因此,那些脉还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医宗金鉴》修改词句,就是犯了脉是必然的毛病。以症为主要,不要单凭脉断证,这个条文就好讲通了,原文大意,无非就是如下面语文所译。
【语译】患太阳表证,如果错误地用了泻下剂,它的演变是多端的。有的既不现“结胸”证,脉搏虽是“促”疾一点,仍然是想从表解,并不演变;有的便变成“结胸”证而脉浮;有的现咽痛而脉紧;有的胸胁两边现拘急而脉弦;有的不断地头痛,而脉搏现细数;有的发呕而脉搏现沉紧;有的转变成“协热利”证而脉搏现沉滑;有的甚至大便下血,而脉搏现浮滑。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本条论述太阳病误下后,以脉测证的分析方法。
以脉测证与以脉定证不同。以脉测证,是根据脉象推测证候,如本条内容即是。以脉定证,是在具备一定症状的前提下,最后通过脉诊,以决定其属于何种病证。如已有发热、汗出、恶风等证,再切其脉若见浮缓,便可断为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不但如此,临床辨证中,还有舍证以从脉的情况,这更体现了脉诊的重要性。
本条文众释纷纭,颇难理解,若照原文解析,不仅义不连贯,则多有牵强之处。《医宗金鉴》认为原条文有错简而稍作修改,似乎比其他的注释较合情理,故从其说而作注解。原文的“其脉促”可改为“其脉浮”;“脉浮者”改为“脉促”;“脉紧者”则改为“脉细数”;“脉细数者”可改为“脉紧”;“脉浮滑者”则改为“脉滑数”。
太阳表证误下之后,可设想有以下诸般变证:若其脉浮,是邪仍在表而未入里,故不作结胸,因表邪已微,病有欲解之势,所以说“此为欲解也”;若脉促者,是为阳热过盛,邪欲入里而有结滞之象,故“必结胸也”;若脉见细数,是阴伤而有虚热,故“必咽痛”;脉弦,为少阳之脉,少阳经气不和,所以见“两胁拘急”;紧脉主寒,脉紧说明太阳表寒未解,故原有的头痛未能得止;沉脉主里,脉沉紧,说明里有寒,胃气受寒而上逆,故“必欲呕”;沉脉候里,滑脉主热,脉沉滑反映表邪误下内陷而化热,热迫大肠,故作“协热利”;脉滑数,亦为里有邪热,热伤阴络,故大便下血。
本条文只求理解其主要精神,临床辨证时切不可拘泥搬套。凭脉辨证,固然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应脉证合参,全面分析。
倪海厦《伤寒论》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心下痛,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这一条辨是说,医生光摸脉去诊断病人到底能到什么程度?太阳病,应该是发表,结果医生开错了误用攻下法。
(一)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如果病人变成结胸,脉就沉下去了,现在病人其脉浮,就不会结胸,本来表病就有浮脉,此为欲解也,代表病人身体很好,他的免疫系统没有因为攻下让表邪下陷到身体里面。
(二)脉促者,必结胸也
为什么叫脉促?促脉跳跳跳跳,突然停掉,速度很快、突然停掉,然后又跳回来,跳六七八下停一下,为什么?因为被攻下后,血往下走,下利以后血要回流回来,可是血流回来力量又不够,回溯力量够的时候,就跳得很快,不够的时候,突然血空掉了,因为是下利造成身体里面虚掉了,血空的时候脉就没有跳起来,遇到这种情形,就知道病人的体能没有办法恢复,所以现在摸到促脉就知道一定会结胸了。
(三)脉细数者,必咽痛
何谓细?细脉代表里虚掉了;何谓数?数代表热。本来寒束在表面上,攻下以后有一种情形,寒束在肺的外方,胸是诸阳之会,阳要发散出来,流汗就是肺的功能正常,寒束到表了,肺热出不去,热本来性就是轻的,热气往上冲到皮肤表面,发散不出去就冲到喉咙,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要把肺寒去掉要靠麻黄、杏仁,这热从哪来?胃,胃本来就是土生金,所以热的源头就是胃,要把胃热降下去就加石膏、甘草,所以麻黄、杏仁是去肺寒去表,石膏、甘草降胃热,所以有麻杏甘石汤。
(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弦脉代表水,弦脉也是少阳的脉,因为肝胆的脉正常是弦,肝是厥阴,胆是少阳,所以少阳的脉本身是弦的,弦脉不但主水也主少阳,一被攻下以后,没有进入身体,没有进入肠胃,这水一回流进入胸肋中焦,进入两胁的地方,当然两胁拘急,这时候开小柴胡汤,因为胸胁苦满。
(五)脉紧者,头痛未止
何谓脉紧?就是寒还在表上面没有陷进来,这紧脉代表寒束在表面,束得很厉害,绷得很紧,摸到的脉很硬,这时候还是开发表的药,为什么病人感冒会头痛?人身体里面本来就有热气,这热气就是阳气,就是免疫系统,我们的体能,寒束在表面的时候,免疫系统自然会冲上来,第一个就是冲到头部,热发散不出来,就闷在头上面,结果头在痛,中医的讲法是固表力跟表邪在相抗,西医的讲法是免疫系统跟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痛,这时候要用药去辅助它,让他发表流汗就好了。
(六)脉沉紧者,必心下痛
何谓沉?按到骨边才摸得到脉就是沉,按得很深,沉代表病在里;何谓紧?紧代表寒,所以是里寒,如果浮且紧就是表寒,怎么变里寒?因为攻下的药都是寒凉的药,芒硝是很寒凉的药,寒凉的药下去后,造成里面寒掉了,心下痛就是胃里面痛,这时候肠胃冷掉了,如果病人恶心、呕吐还是小柴胡汤,如果里面痛,确定病人胃里面有没有东西?如果没有东西,就用甘草干姜汤下去,如果有东西堵在里面的话,就用热的药加一点大黄下去,把里面滑出来,警如甘草干姜汤里面加一点大黄,大黄无所谓寒热只是去实,用甘草干姜把胃热起来。
(七)脉沉滑者,协热利
沉脉代表里,滑脉代表有痰饮,滑脉摸上去像锯子一样跑的,还有血过热的时候也会有滑脉,血流速度很快,血里面有一定的温度,就是靠水,血过热的时候一定是水不够了,热就是发炎,发炎所以水份会丧失很多,因为下利把水份都排掉了,所以燥热起来了,要把利止掉津液才能补回去。
(八)脉数滑者,必下血
滑已经是血里面有热了,再加数就是壮热了,壮热到极限的时候,血管会破裂,破在肛门的话就便血,破在膀胱的话就会小便带血,心脏血管破裂外面有网膜包着,心脏下来有肾主动脉,就是到肾脏有一个大动脉,如果破裂,旁边还是有一个网膜包着,西医是把这段剪掉,换一人工血管,为什么会破裂?因为壮热,阳明证没有好而造成的,所以有时候看到小孩发高烧,要赶快退烧,用白虎汤或承气汤,如果只是津液伤到,西医打点滴是会退烧,但如果大便堵在里面,西医就没有办法了。
整理人:刘清雨
排版:㼆華
审核:㼆華
说明
我们承诺:本次整理各家注解的内容仅供中医人士学习和交流使用,为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一个经典的交流平台。
旨在传播中医文化和知识,以期提高临床大夫理论水平与临床能力,不涉及任何商业利益。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存在不当使用请与小编联系。
图片
和其光而同其尘,修岐黄而觅知音。
不为一己求安乐,但愿病家得离苦。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