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经病相关病症
1. 月经先期(经早)
- 病因病机:气虚(脾/肾气虚,统摄无力)、血热(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血热)。
- 主方:
- 气虚: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举元煎(《景岳全书》)
- 用量:黄芪15-30g,党参12-15g,白术10-15g,升麻6-9g,炙甘草6g。
- 加减:若经量多,加阿胶(烊化)10g、艾叶炭9g止血;肾气虚加菟丝子15g、杜仲12g。
- 血热:清经散(《傅青主女科》)/丹栀逍遥散
- 用量:丹皮9g,地骨皮15g,白芍12g,熟地12-15g,青蒿9g,黄柏6-9g。
- 加减:肝郁化热加柴胡9g、香附12g;阴虚加麦冬12g、女贞子15g。
2. 月经后期(经迟)
- 病因病机:血虚(营血不足)、血寒(虚寒/实寒)、气滞、痰湿。
- 主方:
- 血虚: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 用量:熟地15-20g,党参15g,山药15g,山茱萸12g,当归12g,枸杞15g。
- 加减:加川芎9g、丹参15g活血;心悸加酸枣仁15g。
- 血寒:温经汤(《金匮要略》)/艾附暖宫丸
- 用量:吴茱萸6g,桂枝9g,当归12g,川芎9g,白芍12g,生姜6g。
- 加减:实寒加艾叶9g、小茴香6g;虚寒加附子6-9g(先煎)、鹿角胶(烊化)10g。
3. 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
- 病因病机:肝郁(气机失调)、肾虚(封藏失职)。
- 主方:
- 肝郁: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用量:柴胡9g,白芍12g,当归12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
- 加减:经前乳房胀痛加香附12g、郁金12g;气滞血瘀加丹参15g、桃仁9g。
- 肾虚:固阴煎(《景岳全书》)
- 用量: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2g,菟丝子15g,杜仲12g,炙甘草6g。
- 加减:偏肾阳虚加鹿角霜12g、淫羊藿12g;偏肾阴虚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
4. 月经过多
- 病因病机:气虚(统摄无权)、血热(热迫血行)、血瘀(瘀阻冲任)。
- 主方:
- 气虚:举元煎合失笑散
- 用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升麻9g,蒲黄(包煎)12g,五灵脂9g。
- 加减:出血量多加阿胶(烊化)10g、乌贼骨15g;乏力加山药20g。
- 血热:保阴煎(《景岳全书》)
- 用量:生地15g,熟地15g,白芍12g,山药15g,黄芩9g,黄柏9g。
- 加减:加地榆炭15g、茜草12g凉血止血;阴虚加麦冬12g、石斛12g。
5. 月经过少
- 病因病机:血虚(营血亏虚)、血瘀(冲任阻滞)、痰湿(痰阻胞脉)。
- 主方:
- 血虚:滋血汤(《证治准绳》)/归芍地黄汤
- 用量:当归12g,白芍15g,熟地15g,川芎9g,党参15g,黄芪20g。
- 加减:加阿胶(烊化)10g、鸡血藤15g养血;头晕加枸杞15g。
- 血瘀:桃红四物汤
- 用量:桃仁9g,红花6g,当归12g,川芎9g,赤芍12g,熟地15g。
- 加减:加丹参15g、益母草20g活血;刺痛加失笑散(蒲黄12g、五灵脂9g)。
- 痰湿:苍附导痰丸
- 用量:苍术12g,香附12g,陈皮9g,茯苓15g,半夏9g,南星6g(先煎)。
- 加减:加川芎9g、当归12g活血;肥胖加山楂15g、荷叶12g祛湿。
二、痛经与闭经
6. 痛经
- 病因病机:寒凝(胞宫虚寒/实寒)、气滞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 主方:
- 寒凝: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 用量:小茴香6g,干姜6g,川芎9g,当归12g,蒲黄12g,五灵脂9g。
- 加减:实寒加桂枝9g、吴茱萸6g;虚寒加艾叶9g、肉桂6g(后下)。
-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 用量:桃仁9g,红花6g,当归12g,川芎9g,香附12g,乌药9g。
- 加减:经前乳房胀痛加柴胡9g、郁金12g;血瘀重加三棱9g、莪术9g。
- 湿热瘀阻: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
- 用量:丹皮9g,黄连6g,生地15g,当归12g,白芍15g,红藤30g。
- 加减:加败酱草30g、薏苡仁30g清热利湿;痛甚加延胡索15g。
7. 闭经
- 病因病机:气血虚弱、肾气不足、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
- 主方:
- 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用量:人参9g(或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2g,当归12g,熟地15g,茯苓15g。
- 加减:加川芎9g、丹参15g活血;纳差加砂仁6g(后下)。
- 阴虚血燥:一阴煎(《景岳全书》)
- 用量:生地15g,熟地15g,麦冬12g,白芍15g,知母9g,地骨皮12g。

- 加减:加丹参15g、桃仁9g活血;潮热加青蒿9g、鳖甲15g(先煎)。
- 血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 用量:桃仁12g,红花9g,当归12g,生地15g,柴胡9g,牛膝15g。
- 加减:加三棱9g、莪术9g破血;胁痛加郁金12g、香附12g。
三、崩漏与经间期出血
8. 崩漏(六种证型:血热、血瘀、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脾虚)
- 主方:
- 血热: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 用量:生地15g,黄芩9g,栀子9g,地骨皮12g,煅牡蛎30g(先煎),阿胶10g(烊化)。
- 加减:实热加生石膏30g(先煎);虚热加麦冬12g、沙参15g。
- 血瘀: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 用量:桃仁9g,红花6g,生地15g,赤芍12g,丹皮9g,益母草20g。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加减:加三七粉3g(冲服)、茜草12g增强化瘀止血。
- 肾虚:左归丸/右归丸合二至丸
- 左归丸:熟地20g,山茱萸15g,枸杞15g,龟甲胶10g(烊化);右归丸:附子6g(先煎),肉桂6g,鹿角胶10g(烊化)。
- 加减:气虚下陷加补中益气汤;出血量多暂用独参汤(人参15-30g)固脱。
9. 经间期出血
- 病因病机:肾阴虚、湿热、血瘀。
- 主方:
- 肾阴虚: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
- 用量:生地15g,地骨皮12g,玄参12g,麦冬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
- 加减:加龟甲胶10g(烊化)、牡蛎30g(先煎)滋阴潜阳。
- 湿热: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
- 用量:当归12g,白芍15g,丹皮9g,黄柏9g,牛膝12g,薏苡仁30g。
- 加减:加败酱草30g、红藤30g清热利湿。
四、带下病与绝经前后诸证
10. 带下病(五证:脾虚、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热毒)
- 主方:
- 脾虚: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 用量:白术30g,山药30g,人参6g(或党参15g),白芍15g,陈皮9g,柴胡6g。
- 加减:湿盛加苍术12g、茯苓15g;带下色黄加黄柏9g、苦参12g。
- 湿热: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 用量:黄柏9g,栀子9g,丹皮9g,赤芍12g,茵陈15g,泽泻12g。
- 加减:热毒加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瘙痒加白鲜皮15g、蛇床子12g。
11. 绝经前后诸证(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
- 主方:
-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 用量:熟地20g,山茱萸15g,枸杞15g,龟甲胶10g(烊化),女贞子15g,旱莲草15g。
- 加减:潮热盗汗加地骨皮12g、知母9g;失眠加酸枣仁15g、远志9g。
- 肾阳虚:右归丸
- 用量:附子6g(先煎),肉桂6g(后下),鹿角胶10g(烊化),杜仲12g,菟丝子15g。
- 加减:水肿加茯苓15g、泽泻12g;便溏加补骨脂12g、肉豆蔻9g。
五、妊娠病
12. 胎漏、胎动不安
- 病因病机:血热、气虚、肾虚、血瘀。
- 主方:
- 血热:加味阿胶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用量:生地15g,白芍12g,阿胶10g(烊化),黄芩9g,续断15g,桑寄生15g。
- 加减:出血量多加地榆炭15g、侧柏炭12g;便秘加火麻仁15g。
- 肾虚: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 用量:菟丝子20g,桑寄生15g,续断15g,阿胶10g(烊化)。
- 加减:肾阳虚加巴戟天12g、杜仲12g;肾阴虚加女贞子15g、熟地15g。
13. 妊娠恶阻(胃虚、肝热、痰滞)
- 主方:
- 胃虚: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 用量: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陈皮9g,半夏9g,砂仁6g(后下)。
- 加减:呕吐剧烈加生姜3片、竹茹12g;气虚加黄芪20g。
- 痰滞:小半夏加茯苓汤
- 用量:半夏9g,生姜6g,茯苓15g,苏梗9g。
- 加减:加陈皮9g、砂仁6g理气和中。
六、产后病
14. 产后腹痛(血虚、血瘀)
- 主方:
- 血虚:肠宁汤(《傅青主女科》)
- 用量:当归15g,熟地15g,阿胶10g(烊化),人参9g(或党参15g),山药15g,甘草6g。
- 加减:加黄芪20g、枸杞15g增强补虚;头晕加川芎9g活血。
- 血瘀: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 用量:当归24g,川芎9g,桃仁6g,炮姜3g,炙甘草6g。
- 加减:腹痛拒按加蒲黄12g(包煎)、五灵脂9g;寒凝加艾叶9g、肉桂6g。
15. 产后发热
- 病因病机:感染邪毒、外感、血虚、血瘀。
- 主方:
- 外感:荆防四物汤
- 用量:荆芥9g,防风9g,当归12g,川芎9g,白芍12g,生地15g。
- 加减:风寒加生姜3片、葱白2根;风热加金银花15g、连翘12g。
- 血虚:八珍汤(《正体类要》)
- 用量: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2g,熟地15g,白芍12g。
- 加减:加黄芪20g、枸杞15g补气养血;低热加地骨皮12g。
七、妇科杂病与不孕
16. 癥瘕(血瘀、痰湿、气滞)
- 主方:
- 血瘀: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 用量:桂枝9g,茯苓15g,丹皮9g,桃仁9g,赤芍12g。
- 加减:加三棱9g、莪术9g破血消癥;疼痛加延胡索15g、香附12g。
- 痰湿:苍附导痰丸合启宫丸
- 用量:苍术12g,香附12g,陈皮9g,半夏9g,川芎9g,神曲12g。
- 加减:加茯苓15g、冬瓜仁30g利湿化痰。
17. 不孕(肾虚、肝郁、血瘀、痰湿)
- 主方:
365建站- 肾虚:毓麟珠(《景岳全书》)
- 用量:人参9g(或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12g,熟地15g,菟丝子15g。
- 加减:肾阳虚加鹿角霜12g、淫羊藿12g;肾阴虚加女贞子15g、枸杞子15g。
- 血瘀:少腹逐瘀汤
- 同痛经血瘀证,加紫石英15g(先煎)温肾助孕。
- 痰湿:启宫丸
- 用量:苍术12g,香附12g,陈皮9g,半夏9g,川芎9g,神曲12g。
- 加减:加石菖蒲9g、远志9g开窍化痰;肥胖加荷叶12g、山楂15g。
总结与应用提示
1. 剂量调整原则:
- 体质虚弱者(如气血两虚):药量宜轻,逐步递增,避免耗伤正气(如黄芪初始15g,可渐加至30g)。
- 实证(如血瘀、痰湿):攻伐之品(如桃仁、三棱)用量适中,中病即止,避免伤正(桃仁常用6-12g,三棱9-12g)。
- 孕妇用药:慎用活血(如桃仁、红花)、温燥(如附子、肉桂)及有毒药(如南星),剂量减半或改用平和之品(如丹参代替桃仁)。
2. 加减核心思路:
- 症状加减:出血多加止血药(地榆炭、阿胶);疼痛加理气止痛药(香附、延胡索);湿热加清热利湿药(黄柏、薏苡仁)。
- 病机兼顾:如崩漏属肾虚血瘀,可左归丸合失笑散,补肾与化瘀并用。
3. 记忆口诀辅助:
口诀中“两二丸”“四失散”等需结合具体病症对应方剂(如“两二丸”可能指两地汤合二至丸,用于肾阴虚证),建议对照教材明确方剂全称及组成。
以上内容涵盖妇科常见病症的核心治法,临床需结合患者具体证候、体质及现代检查(如激素水平、B超)综合调整,确保“辨证精准,方随证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