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脾肾阳虚证
- 症状:患者可能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嗜睡、纳差、腹胀、便溏等表现。
- 治法:温补脾肾。方剂常选用右归丸合理中丸加减。其中,右归丸能温补肾阳,像其中的附子、肉桂等药物可温阳祛寒;理中丸可以温中健脾,人参、干姜等发挥相应药效,改善脾阳虚的情况。
右归丸合理中丸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右归丸主要成分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制附子。一般用法是口服,不同药厂生产的药品剂量可能有差异,常见丸剂是一次9克,一日3次。其功效是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等。
方解: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能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为君药;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山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取“阴中求阳”之义,为臣药;菟丝子、杜仲补肝肾,强腰膝,当归养血和血,共为佐药。
理中丸主要成分有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常见用法是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它的功效是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方解: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佐以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为使,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右归丸合理中丸加减后,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由医生来确定。这种配伍后的功效主要是温肾健脾。可以用于脾肾阳气不足引起的多种症状,如畏寒怕冷、腹胀、便溏、腰膝冷痛等。一般是将中药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但具体还是要遵医嘱。
不过,中药方剂的使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配使用。
2,心肾阳虚证- 症状:除了有畏寒等阳虚症状外,还会有心悸怔忡、胸闷气喘、失眠多梦等心系症状。
- 治法:温补心肾。可以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真武汤主要针对肾阳虚,茯苓、白术等药物在苓桂术甘汤中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心肾阳虚导致的水液代谢异常等情况。
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一、剂量
- 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现代临床应用时,剂量常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调整,如茯苓一般用15 - 30克,芍药10 - 15克,生姜10 - 15克,白术10 - 15克,制附子(先煎)6 - 15克。
- 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现代剂量通常为茯苓12 - 20克,桂枝9 - 15克,白术6 - 12克,炙甘草6 - 10克。在进行两方合用时,剂量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二、功效
- 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主要用于治疗阳虚水泛证,改善心悸、头晕、水肿等症状,对心肾阳虚、脾肾阳虚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三、方解
- 真武汤:
- 附子:为君药,大辛大热,能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使水有所主。
- 茯苓、白术:为臣药,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白术健脾燥湿,协助附子温运脾阳,脾健则水湿得以运化。
- 生姜:为佐药,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茯苓、白术宣散水湿。
- 芍药:为佐药,其作用有三,一是利小便以行水气,二是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是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
- 苓桂术甘汤:
- 茯苓:为君药,健脾利水渗湿,消已聚之饮,平饮邪上逆。
- 桂枝:为臣药,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与茯苓相伍,一利一温,对于水饮滞留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
- 白术:为佐药,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
- 甘草:为使药,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两方合用,增强温阳利水之功。
四、用法
- 将上述药物用适量的水浸泡一段时间后(一般30 - 60分钟),大火煮开,然后小火煎煮20 - 30分钟左右,倒出药液;再加水进行第二次煎煮,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或三次温服,每日一剂。不过,具体的煎服方法和用量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药物的应用需要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多种因素。
3,阳气衰竭证- 症状:病情较为严重,可能出现神情淡漠、嗜睡、昏睡甚至昏迷,体温下降,呼吸微弱,四肢厥冷等症状。
- 治法:回阳救逆。一般会用四逆汤等方剂急救。四逆汤中的附子、干姜、炙甘草能快速提升阳气,防止阳气虚脱。
四逆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剂量
- 四逆汤原方为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在现代临床应用时,剂量常根据病情等因素适当调整。一般炙甘草6 - 15克、干姜6 - 10克、制附子(先煎)6 - 15克。
功效
- 回阳救逆。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病之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等心肾阳衰寒厥证。
方解
- 附子:为君药,大辛大热,能温肾壮阳,破阴寒,回阳气,使阳气得以恢复,是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
- 干姜:为臣药,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能温中散寒,助附子回阳之力,且能温脾胃之阳,驱散寒邪。
- 甘草(炙):为佐使药,一是可以缓和干姜、附子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二是能益气补中,使全方在回阳救逆之中兼顾中焦脾胃。
用法
- 附子先煎30 - 60分钟,以减其毒性,然后加入干姜、甘草同煎。一般用适量的水,煎至药液200 - 300毫升左右,分2 - 3次温服。但具体的使用剂量和方法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四逆汤药性峻猛,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中毒等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甲减还可以配合艾灸等外治法。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有温阳补气的作用,能辅助改善甲减患者阳虚的体质。不过,中医治疗甲减一般需要和西医的治疗相互配合,并且要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等指标。
二,中医辨证治疗甲亢中医辨证治疗甲亢主要有以下方式:1,气郁痰阻证
-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常用四海舒郁丸加减。其中,木香、陈皮等理气药物可疏通气机,海藻、昆布等化痰软坚药物有助于消除甲状腺肿大。
用四海舒郁丸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四海舒郁丸加减
一、方剂组成及剂量(成人常用量)
- 海蛤壳 15g: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可助消除痰气郁结之结块。
- 昆布 15g:咸能软坚,善于消痰软坚,利水消肿,为治瘿瘤之要药。
- 海藻 15g:与昆布功效相似,相须为用,增强软坚散结之力。
- 海螵蛸 10g: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在方中可辅助调理气机,制约诸药之温燥。
- 陈皮 6g: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使气顺则痰消,有助于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行。
- 青木香 6g:行气止痛,解毒消肿,可行气以助化痰散结,缓解因气滞痰凝所致的局部不适。
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体质进行剂量调整,如体质虚弱者可适当减少海藻、昆布等软坚散结药物的用量,以防克伐太过;气滞较甚者可适当增加陈皮、青木香的用量以增强行气之功。
二、功效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 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主治气郁痰阻之瘿瘤,症见颈前肿块,弥漫对称,边界不清,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皮色如常,质软不痛,或伴有胸胁胀满,情志抑郁,苔薄白,脉弦滑等。
三、方解
- 海蛤壳、昆布、海藻、海螵蛸:四药皆取自海洋,味咸,咸能软坚散结,共为君药,针对瘿瘤之痰结,从根本上消散结块。其中海蛤壳还能清热化痰,海螵蛸可收涩制酸,以防诸药耗散太过及化痰药物之燥性伤阴。
- 陈皮:为臣药,辛苦温,归脾肺经,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气顺则痰消,通过调理脾胃气机,使脾健运而不生痰,且能助君药推动痰结消散,以达气顺痰消之目的。
- 青木香:辛苦寒,归肝胃经,可行气止痛,解毒消肿。在方中佐助君臣药,增强行气之力,使气行则痰凝得散,且其解毒消肿之功可缓解局部肿块症状,为气郁痰阻之瘿瘤的治疗提供综合调理作用。
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之功效,使气顺痰消,瘿瘤自除。
四、用法
-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先将药物用适量清水浸泡 30 分钟,然后大火煮沸,转小火煎煮 20 - 30 分钟,取汁约 200 - 300 毫升,早晚分服。
2,痰结血瘀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方剂可以用海藻玉壶汤加减。方中的青皮、陈皮理气,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昆布、海带等化痰软坚,从而改善甲状腺的气血瘀滞和痰结的状态。
海藻玉壶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方剂组成及剂量
- 海藻30g:咸寒,消痰软坚,为治疗瘿瘤的主药。
- 昆布15g:咸寒,与海藻相须为用,增强软坚散结之力,能助海藻消痰软坚。
- 贝母10g:清热化痰,散结消肿,用于痰热郁结之证,可辅助海藻、昆布化痰。
- 半夏10g: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能把凝聚的痰浊化开,与贝母共奏化痰之功。
- 青皮6g: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可梳理肝气,使气机通畅,有助于消散痰结。
- 陈皮6g: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和青皮配合,一破一理,调理气机和脾胃,加强化痰之功。
- 当归10g:补血活血,可防海藻、昆布等软坚散结药物过于寒凉、峻猛,损伤气血,同时也有一定的化瘀作用。
- 川芎6g:活血行气,与当归配伍,气血双调,改善气血瘀滞状态,辅助消散痰结。
- 连翘10g: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对于痰气郁结可能产生的郁热有清除作用,帮助消除结块。
- 甘草3g:调和诸药,且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剂量可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适当调整。如年老体弱患者海藻、昆布剂量可适当减少;气血虚弱者可适当增加当归剂量等。
功效
- 化痰软坚,理气散结,养血活血。主要用于治疗气滞痰凝、气血瘀滞的瘿瘤(如甲状腺肿大等),症见颈部肿物,或肿或痛,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或有结节,或伴有胸胁胀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等。
方解
- 海藻、昆布:为君药,二者均为咸寒之品,能软坚散结,化痰消瘿,直接针对瘿瘤的病理产物——痰结,从根本上消散肿物。
- 贝母、半夏:为臣药,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半夏燥湿化痰,二者辅助君药增强化痰之力,以消除肿物中的痰凝部分。
- 青皮、陈皮、连翘:为佐药,青皮疏肝破气,陈皮理气健脾,二者调理气机,使气行则痰化;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针对痰气郁结可能产生的郁热和结块发挥作用。
- 当归、川芎:也是佐药,当归补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气血并调,考虑到痰凝易导致气血瘀滞,通过调理气血来辅助消散肿物。
- 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缓和海藻、昆布等药物的峻烈之性,使全方温凉适度、补泻兼施。
用法
- 水煎服。将药物用适量清水浸泡30 - 60分钟,然后大火煮开,转小火煎煮20 - 30分钟,倒出药液;再加水进行第二次煎煮,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3,肝火旺盛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治法:清肝泻火,消瘿散结。可以用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栀子、丹皮等药物清肝热,牡蛎、玄参等能软坚散结,缓解甲状腺肿大和相关症状。
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一、方剂组成及剂量(成人常规剂量)
- 栀子清肝汤:
- 栀子10g: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能清泻三焦之火,尤其对于肝胆郁热效果较好。
- 丹皮10g: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可清血分郁热,且助栀子消散瘀热。
- 柴胡6g:解表退热,疏肝解郁,能疏解肝胆之气,使肝郁得解。
- 当归10g:补血活血,防止清热药物过于寒凉而伤血,且有一定的和血作用。
- 白芍10g:养血调经,柔肝止痛,与柴胡配合,一收一散,调理肝气,同时能缓急止痛。
- 牛蒡子10g: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有助于清解头面风热之邪。
- 川芎6g:活血行气,配合当归增强活血之功,也有助于气血运行通畅。
- 甘草3g: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 消瘰丸:
- 玄参15g: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对于热毒、痰结等有消散作用。
- 牡蛎30g(先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主要用于消散痰核、瘰疬等。
- 贝母10g: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可化痰消瘰。
二、功效
- 清肝泻火,化痰软坚,散结消瘰。用于治疗肝郁化火、痰火凝结之瘰疬(如颈部淋巴结结核等)、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症见颈部肿物,质地较硬,心烦易怒,口苦,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三、方解
- 栀子清肝汤部分:
- 栀子、丹皮:为君药,栀子清泻肝胆三焦之火,丹皮凉血化瘀,二者合力清除肝郁化火所产生的热邪和瘀血,针对病本的火热之邪。
- 柴胡、牛蒡子:为臣药,柴胡疏肝解郁,引药入肝经,使肝郁得解;牛蒡子疏散风热,与栀子配合可清解头面风热,防止火势上炎。
- 当归、白芍、川芎:为佐药,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防止诸药伤阴血,且能调理肝气;川芎活血行气,协助丹皮化瘀,使气血通畅,利于火热之邪的疏散。
- 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
- 消瘰丸部分:
- 玄参、牡蛎、贝母:玄参为君药,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牡蛎为臣药,软坚散结,其重镇之性也有助于平抑肝火;贝母为佐药,化痰散结,三者配合,针对痰火凝结之瘰疬进行软坚化痰散结。
四、用法
站群论坛
- 先将牡蛎用适量的水单独先煎20 - 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除牡蛎外),用适量的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煮20 - 30分钟,倒出药液;再加水进行第二次煎煮,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不过,具体的用药剂量和方法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心肝阴虚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起病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较为常用。像天王补心丹中的生地、玄参等可滋阴,酸枣仁、柏子仁等能养心安神,有助于改善心肝阴虚出现的各种症状。
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较为常用。方剂剂量功效方解天王补心丹
- 方剂剂量(成人常用量)
- 人参(另煎兑服)10g:大补元气,生津安神,为补气要药。
- 玄参15g: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滋养肾阴。
- 丹参15g: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改善心血瘀阻情况。
- 茯苓15g: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辅助人参补气安神。
- 五味子10g: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可收敛心气。
- 远志10g: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开窍,助心神安定。
- 桔梗10g:宣肺,利咽,祛痰,引药上行。
- 当归15g:补血活血,改善心血不足。
- 天冬15g:养阴润燥,清肺生津,滋养心阴。
- 麦冬15g: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和天冬一起加强滋阴作用。
- 柏子仁15g: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用于心血虚的失眠等。
- 酸枣仁(炒)15g: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改善睡眠。
- 生地黄20g: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为滋阴的主药。
- 功效
- 滋阴清热,养血安神。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等症。
- 方解
- 生地黄:重用为君,滋阴养血,清热凉血,补心肾之阴。
- 天冬、麦冬、玄参:为臣药,助君药滋阴清热,加强滋养心阴的作用。
- 当归、丹参、柏子仁、酸枣仁:为佐药,当归补血活血;丹参活血祛瘀又清心安神;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使心血充足,心神得安。
- 人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人参补气生津安神;茯苓健脾宁心;五味子敛心气;远志安神定志;桔梗载药上行,使药力上达于心,这些药物共同作为佐使药,起到养心安神等作用。
一贯煎
- 方剂剂量(成人常用量)
- 北沙参15g: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滋养肺胃之阴。
- 麦冬15g: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和北沙参共养肺胃之阴。
- 当归10g:补血活血,滋养肝血。
- 生地黄15g: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滋养肝肾之阴。
- 枸杞子15g: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补肝肾之阴。
- 川楝子5g:疏肝泄热,行气止痛,少量使用,防香燥伤阴。
- 功效
- 滋阴疏肝。用于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症见胸胁胀痛,咽干口燥,吞酸吐苦,舌红少津等。
- 方解
- 生地黄:为君药,滋养肝肾之阴,涵养肝木。
- 北沙参、麦冬、枸杞子:为臣药,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之阴,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与君药协同增强滋阴之力。
- 当归:为佐药,补血活血,养肝体而助肝用。
- 川楝子:为使药,疏肝泄热,行气止痛,在大量滋阴药中,少量用之,防止滋阴药物过于滋腻,同时疏解肝郁。
在中医治疗甲亢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并且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指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