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生活 庞老师讲太极拳B

健康星闻网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健康星闻网 > 明星健康 > 明星生活 庞老师讲太极拳B
明星生活 庞老师讲太极拳B
发布日期:2025-03-09 00:07    点击次数:75
365建站

练太极拳就是要从那儿发出意和气来,那是发源地,意念和气从那儿出来的。练太极拳太极功你这一动不是让你想那个地方,想到命门不行,得从命门那儿出来。一出手从命门那儿出来的。意念和气得从那儿出来,这叫“命意源头在腰隙”。意识不是在脑子里的吗?怎么跑到那儿去了?这得去练啊,这是得练的啊。你练太极得练气,太极之气从丹田出来。所以太极《心会歌》里边有三主三宾嘛,第一主是腰脊为主,喉头为第二主,神意为第三主,丹田为第一宾辅,手为第二宾辅,足为第三宾辅。一般练太极拳的对《心会歌》解释得不多,讲得不够。以为是第一重要,第一重要是腰脊,第二重要是喉头,第三重要是神意。其实那是个步骤,第一步以腰为主宰,以丹田为宾辅,拿丹田气来辅佐腰。所以这样是把气贴于脊去,把丹田的气收到腰那儿去,宾和主结合到一起。先得这么去做,先要注意腰脊,先得注意那儿。把气注意到那儿,注意注意……老注意注意,注意得非常好了,你一动,意念就在那儿了,好,一动弹就是丹田连着手,丹田通过腰连着手。太极拳呢,是从脊柱过来,一身备五弓这样过来的。怎么样练气入脊,下一次再给大家讲功法怎么练。这个情况就是“命意源头在腰隙”,真正的太极拳就是气和意念要从腰那儿命门那儿出来。命门那儿相当于是一身备五弓的弓背,从那儿一动弹到了全身的整体来才行呢。练的方法一开始是先注意它,把气引到那儿去,意念一动把气注意到那儿去,把气引到那儿去之后,那儿发生的气和全身的气连起来了之后,然后再发动,从发动点那儿出来,用的时候再从那儿出来。这就是从整体练,练整体性。把我们的意念,神、意、气、形,往命门那儿去集中。等集中到那儿很习惯了,再从那个爆发点充斥到全身来。这样才叫“命意源头在腰隙”。不是光注意就完了,要从那儿发出来,这样才是从养生的高度来练太极拳。意念从命意源头那儿一动弹,全身动起来了,它是这么个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把意念和气集中起来到命门那儿去了,从命门那儿一发出,一动弹,全身就动弹了。一动这里边就有了虚实变化,咱们讲虚实,意、气、形都集中起来了,都发挥了作用了,这是个实。你这么一站,腿站住,意、气、形都发挥了作用了,站的腿是个实,抬起来的腿就是个虚。这样的虚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体怎么掌握平衡,有个虚实变化;走路两个脚在挪动有虚实变化。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都有虚实变化,它自己会调整平衡,把那个虚实调整好。这种调整是无意的,是自然的。你走路一脚踩空了或是碰上点东西,哎呀!要栽跟头,它自己就马上找平衡。你周身得平衡了。平时那个虚实的调换是不自觉的,自然发生的,自动调整。有时候我们不注意,就那么一个小点点,一点东西,我们随便走路,那儿绊你一下,啪!摔你一个跟头。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平时走路很自然的这么平衡着走,平衡着的。它那平衡的,加点力量就不平衡了,不平衡就摔跟头了。

练了功夫就不是那个样子了。练了功夫你得随时调整它。调整它就得用意念来调整它。明明我这腿抬起来是个虚的,把意念加重点,它虚中有实;我这腿立在这儿是个实的,我把意念往起提一提,它是实中有虚。这是“变换虚实须留意”,就这个意思,练功的时候要意念来调整它的虚实变化。加上意念了,每个动作你都带着意念,这是练太极拳的一个特殊要求。练太极拳的时候都带上意念,随时都可以停,走着,做得慢了,说停就停住,说前进时回来马上就回来。都得有意念。每个动作都带着意念就容易调整虚实了。这么一带着,一比划,是虚的,一碰上东西,欸!碰上了,要实,劲来了,是个实的;碰上了,需要走了,又是个虚的了。所以练太极拳时的虚实变化随时都要用意念来支配它。这就是“变换虚实须留意”。另外,那个意念得特别留心,每个动作形体要用意念来贯注它。所以这里边练太极拳的时候。你要这样去做。要特别注意它。这么做了之后它能做到什么样呢?

“气遍身躯不稍滞”。要贯注周身,在每个地方都用意念调整它,它是自然变化过来的。不是一注意这儿就光注意这儿,别的地方就空了。你完全注意这儿,我打你,后面就空了,一打你一拨拉你,你就倒在那儿了。这是没有周身照顾到。要气遍周身,就是要守住周身。不是只照顾一点。所以太极拳讲有前有后有左有右,要整体的。咱们智能功讲从整体练,练整体性,就是从这意义上说的。一开始练拳绝对做不到这一点,但是练太极拳从太极功上来讲,就有这些问题了。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一般的解释是要注意练我们皮肤的敏感性。练太极拳推手的时候,这么一来一去,对对方感觉清楚了,这叫触动。这样讲对不对呢?我们说从太极推手来讲,那算是听劲的一部分内容,那是对的。但是从这句话来讲,不是那个意思,它是讲的太极功。练太极功的时候,一安静,安静下来之后里边会出现动弹,出自发功。什么这儿不好受能知道,那儿不好受能知道。感觉敏感了,动起来了,在这个动的时候,还得要静,你千千万万不要随着它去动。这是练自发功的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关键。一动起来还是静的,还是静观。“动犹静”一动起来还是静的一样,不要管它,还是静观。以前练太极功,真正的老师教都不是先教拳式子,是先教太极功,先动起来。动得是真动。动有真动、假动、半动。假的是想的动,是拿意念来动弹的;真动是里边气来冲。你看咱们有时候待在那儿,躺在那儿,有的时候有感觉(不少人有感觉),觉得腿那么嘟哝一下子,它里边一冲,胳膊那么激灵一下子,里边的气冲的,拿气冲的。它那么冲这么冲,那里边气冲起来动的,那叫真动,那叫作气动。有时候那么一冲一晃荡,那是气冲的,它要掌握平衡又回来了,这一半就不是气冲的,是恢复平衡的,这叫半动。自发功里有气动,有暗示的动,有自己用意念的动,还有半动。真正自己动起来的那才是真动。自发功是由于里边的气在冲引起的动。所以“静中触动动犹静”指的这个意思。练站庄,一开始晃荡晃荡……这算不算自发功?也算,但是非常初级,这是松弛平衡的,内气还没有起来。

“静中触动动犹静”,这是站庄的时候身体里边的气动起来了,动起来了之后,身体里边有动触和感受,在那种情况之下,还是要静。我看《道藏·显道经》里边讲这个问题了。有的说是邪气。不是邪气,也是自然之气。他手舞足蹈,动起来了,那也是自然之气,不是什么邪气。那什么时候停止?一般是一个时辰、两个时辰。一个时辰两个钟头嘛,两个时辰四个钟头,就停了。

“因敌变化示神奇”这里边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那个动是它里边那个气在冲,要克服你身体里边有阻力的、通不过去的地方,让气在通。如果那个地方是个病态,或者不好通,那就是个敌人。你那儿不通,它就要解决那儿的矛盾。解决矛盾的动作可以不一样,什么样的动作都有,什么优美动作也有,什么丑态也有。这是“因敌变化示神奇”。

记得60年代我在北京月坛公园练功,碰到一人。有一次他跟我聊天,他说我这练功啊可好了。我说怎么个好法呢?他说我在家里练可好了,在这练就不行。他在这儿练打坐。他双盘还不会弄,腿可憋死了,练一会儿就搬不下来了,入不了静。那是气不好通了嘛。我说在家练什么?他说我在家练站庄可灵了。我说怎么个灵法?有时候二哥来,有时候二妹来。怎么叫二哥来,怎么叫二妹来?因为人家一说练功嘛我就问问。他说二哥一来,那动作就非常刚,什么动作都有。有时翻个跟头,有时,咣!撞门一下。这二哥一来是刚的。二妹一来,非常柔和,晃晃荡荡,晃晃荡荡,要碰到炉子那儿了,欸!它晃过去了,不碰它,它自我调整。说这是“因敌变化示神奇”,自发功内在的情况是这种状态。这是真正的自发功。假的自发功那么抖弄半天,不是真正的自发,那仅算个半自发。这是对人体里边的“因敌变化示神奇”。

另外,自发功它真发动起来之后,你从外面来攻它,它可以自动反应。在六四年我给一位女同志看病,她姓敖,她练真武门的。练真武门要掐诀念咒。她练了二年多吧,她原来没有病,她练剑练了一年多的时候,自发功一起来,能悬起三尺来高,一米高,啪!一起来三尺高。不是停着,是一跳起来三尺高。别人拿剑打她,不管你怎么打,你打她的话,她会自动反应出来,那叫“因敌变化示神奇”。这是自发功啊,它可以起反应。要给人治病,她自发功一发起来,身上摸,一摸到这儿,乓、乓、乓!就打,她自己会想辙给你治病。自发功治病这也是“因敌变化示神奇”。

这是太极功里边这个样子,当然你从太极拳里边就不这么讲了。“因敌变化示神奇”是你一练功之后,在练到会懂劲了,皮肤比较敏感了,这儿一推手,一碰上,怎么个劲(劲源、劲路、来劲、去劲、横劲、竖劲、大劲、小劲等等),来的劲是横劲,小的劲,大的劲都能听好了,他怎么来你怎么破他,是讲这个,这个讲法对不对呢?也对,是从太极拳来讲的。我们是从太极功上来讲,太极内气一发动起来,身体里边的变化,从那个意义上来讲的。

那这种讲法有根据吗?在张三丰的《道要秘诀歌》里边。当然他那不是讲太极拳,他那是讲他中派的练功。其中有两句和太极有关系:“看玄关,无他诀,先从窍内调真息。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看玄关要安安静静,神也很安适恬然,气也静了,以后就出现太极。这个太极是动的。“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真机不妄举。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无定自领取。到而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这说的什么意思呢?这说的是练功的内容。练功的时候,“定”在一个门派里是定在一处,要意守;有一派是无定无守;太极门派中派是在有定无定之间。什么叫有定无定之间呢?要不守而守,守而不守,守当中是个虚无,是这个东西。练太极功要意守,就是这种意念。守命门腰脊死守它可不行。先守而后忘,那儿空空洞洞,有当中去守无,所以过去练自发功不搞绝对的意守。搞死意守出不了自发功,不搞意守,不定也不行。你得把意念往命门那儿一想,放开了它,空空荡荡的了,自发功就可以出来了。

这种意念和张三丰的功理功法是一致的。自发功是这么个练法。打坐歌里边也说:“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神和气一交合之后就觉得浑身上下的气都动起来了。谁知道呢?哑巴做梦说不出来,哑巴做梦怎么说?说不出来,感觉不着。要内气动弹。“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就是这个意思。当然练太极拳的气动起来之后,和炼丹的走任督二脉通周天的意念是不一样的。只是气动之后怎么去用它,意念怎么去做,怎么去引导它,就不一样了。十三势总决歌最少也该从这么两个方面来解释它。一个是太极功自发功出现之后,动的那种感觉要以静态去对待它,它的变化是根据身体需要来变化的,也可以根据身体以外的需要来变化。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一般的解释是每个姿势你要用意注意它,然后就得到功夫了。从太极功上讲就不是那个意思了。每做一个动作,这个心存在那儿不是帮着去做。心是放在那儿静观。揆度这个意念怎么变化的,体会它去,体会它是怎么动弹的。

“得来不觉费功夫”,这个“得”从太极功来讲又不一样了,一般是说你用意去做就得到功夫了。那得来什么?得来什么不费功夫?这个“得”从古文来讲,得之于内称“德”,道德的德,在身体里边得到的东西,从里边得到的那个东西叫“德”。道是那个体,宇宙根本的那个物的体,德是它的用。“得来不觉费功夫”如果自发功一出来的时候认真体会它去,体会到以后那个内气就越来越充足。里边变化的规律那一套东西你就得到它了。得到这个东西是不费什么力气,很自然就得到它了,不用努力去做,自发功是自然自己来的,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太极功的要求来看这个十三势歌,这个太极拳就不一样了。这个普及教材里边有解释它的,它就不是这种解释方法。太极拳界的几本书都没有这样解释的。我们要从太极功的高度去看它。这是第一段,相当于是总的太极功。后边就要求你怎么去做了,韵也变了。

365站群VIP

第二段是基本功。“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前边一个韵,后边是一个韵。“刻刻留意在腰间”,你在练太极功的时候,比如一站庄一动弹,随时一动老是注意腰间那个地方。注意的话不是死注意,是空空荡荡的那样才行。那个位置是空空荡荡的球,无形无相那样才行。每时每刻都要把意念放到腰间命门那儿去。“腹内松静气腾然”,肚子要放松,两肋放松,按照我们要求的两个,髂前上棘往腰命门阳关那儿收,腹放松,两肋放松,这样气才能够动起来。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尾闾要中正,头往上顶,站的时候头顶百会和会阴要成一条线,你这儿一站一坐一条直线,这么一放松,自发功就容易出现,它自己会动弹。当然练太极拳也应该这么去练,自发功这么才容易出来。你经常自己去找,它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一找准了之后,它就动弹。你只要百会和会阴一条线这么直着放松,腰那儿放松,肩往里靠一点,脊柱直了,往当中一放,它就容易动起来,自发功就容易出来。所以这几句话是从太极功上来讲,是讲的练站庄的时候的要求和意念活动。你搞这样的意念活动自发功就容易出来。如果从太极拳来讲呢,那也对呀。练拳的时候注意腰间,要使尾闾中正,周身放松,这是形体要求。所以这几句话从太极拳的角度上来讲是讲形体要求,从练太极功上来讲那就更深一层,这样才能调动内在的气机。就是要注意会阴和百会成一条直线,这里边也需要“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一悬,就轻利了,但头颈不是要梗着,咱们的身形要求中讲过这些问题。我们练大马庄也要这么练。一开始你腿不要站平了,站平了就不好做到这一点了。站平了,屁股往后一撅,身体歪着的。大马庄站高点,一放,是直的,腿不要太宽,一站的话身体也晃荡,晃一下,晃、晃,它自己会往下落下去。“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要求是从百会到会阴成一条直线,这是练动功的要求,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这是真正启动内在的真气很关键的一环。练太极拳其实等你练熟了的时候,一动弹,它里边的气自己就起了。你内气怎么发动呢?就是百会和会阴成一条直线。你只要那样练一段时间之后,意念一动,胳膊它自己就会起来。呜——起来了,“收回来,推出去”,它自己会走了。但是你还没有放松之前是做不到的。你不能把腰松开是做不到的。下一节课再专门给同学们讲怎么样来松腰,气贴于脊怎么练。

第三段是进修。韵又改了,又是个韵了。“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一般解释得比较简单:你自己练功时要注意研究姿势,屈伸开合都要体会。入门靠老师教,练功靠自己。其实这里边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当你练太极功,自发功发动起来了,发得好了你就要运用自发功了。怎么去运用呢?“仔细留心向推求”。“推求”不是一个词,“推”是一个动作,从形意拳、少林拳都讲双推手,武术里边双推手是基本功。少林十八手里边的弓步双推手,是从上往下一落推出去,这叫双推手。仔细留心向“推”来求。求什么呢?“屈伸开合听自由”。要练这个推,一推出去再一回来,这是简单的基本动作。也可以这么推出去这么回来,推出去,双手往外一开,走个弧线合回来。你看这里边就有屈、伸、开、合嘛。这个屈伸开合是自然的,要用意念去体察它去。做的动作很慢。这是从太极功上来讲的。当然,从练太极拳上来讲,从基本功上来练双推手,但你只要认真去做又不一样了。这么推出去,你要回来,你看这儿在转,这儿也得转,这胳膊也得要转,这儿一合起来,这儿一走过来的时候,这一回来不是这么直着回来的。是从小的螺旋这么转过来的。这要开出去,这都是大小螺旋着走的呀,所以这每一个屈伸开合都很自然地屈伸开合。这里边如果从内家拳从太极上走,每一个关节都是个圈,手上就是二十个圈,要把它们全面转起来。大小圈,腕、肘、臂,太极嘛到处都是圈,无处不是圈。我们怎么来走这个圈,这个都要屈伸开合,去变化才行。当然我们去练的时候不可能先去练这个东西就是了,一下练不了它。我们先讲高级的,再从基础上练起来。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再这么搞。“入门引路须口授”,如果我们不讲这个“屈伸开合听自由”,你就不会知道,你就光练拳去了。可这个双推手屈伸开合里边就有太极,走意不走气,慢慢地这个手就很灵活了。气就能够贯注进去了,能出去了。

“功夫无息法自修”,我六十年代先练的太极,后练气功。我觉得应该是“功到无息法自修”练功练到没有呼吸了,那就要从太极功入太极道了。咱们练到高层次不是有“息住”、“脉住”嘛,呼吸停了,脉也停了。“功到无息法自修”那得自己修炼去,得靠内在的精神境界去修去。“功夫无息法自修”当然也可以说是功夫没有停止的,自己要辛勤修炼,不要停止,这样自己去修去。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自己去修去,练功夫不要休止。这么讲也是通的,一般拳书都是这么讲的。因为古人到底怎么写的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讲是“功到无息法自修”也行,就是比较牵强一点。

方才前边讲的身形,这儿讲怎么练。

第四段是关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又是一个韵,又是一段。这个歌诀里边用了几个韵,不同的韵,每个韵是一段。它不是一整套下来的。“若言体用何为准”,因为练拳有个“体”和“用”,什么是标准,拿什么来衡量呢?“意气君来骨肉臣”意念和气是君,是主导的;形体,骨头和肉是臣。有君有臣嘛,这个君臣一个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发命令的,一个是服从的,是被支配的。这一点你练太极拳也好,练太极功也好,都是这个意思。练太极拳有意的,意念一动,我要掤、捋、挤、按,用意念去走,意念一动气就跟着走。这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练太极功同样是这样,那个气是自动的,意念跟着气走,同样也是“气意君来骨肉臣”。形体的动作是被气冲着走的。这句话练太极功、练太极拳都是如此,都是“意气君来骨肉臣”。因为意念一动气就动,气一动形体就动。太极功是气一动冲着形体动,意念跟着它。其实我们成年人平时的动作都是意念指挥形体在动,只是有时是不自觉的。拿个东西,喝个水,拿支笔……你想拿个粉笔才拿去,想拿个毛巾才拿毛巾,想拿板刷才拿板刷,你意念一想形体才动。这里边就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命规律用气功的办法把它强化起来。这是功夫。功夫这个东西没有别的,就看你拿来干什么用。我们人的活动都是用意念来支配的活动。人和动物的区别在哪儿?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们的生命活动成了完成意识活动的手段。意识一动,哦!它就过去了。人的生命活动是这个样子。既然这样,那还练它干什么呢?那我们引导它干什么?这就是“想推用意终何在”,我们练太极拳,想着练推来研究它,是什么意思呢?最终的目的在哪儿?“益寿延年不老春”为了延年益寿呀!

你用什么它就起什么结果,你练什么有什么。你都是用意念去做呀。咱们看有些功夫真叫功夫,真叫高啊!高什么呀?我们小的时候在农村里边,我们老家卖香油的(你们可能连名都不知道),芝麻油用桶装着,卖油的用油提灌(一提有一两、二两、四两的)那技术高的直接给你往瓶里灌,打上一提,“嘟——”一下子就进去了,一点儿也不洒;技术不高的,还得在瓶里插个铁灌注(漏斗),往里边倒。过去不是有个《卖油翁记》吗?能从小钱窟窿眼里倒进去,一倒,一条小线进去,这功夫得多高?没觉得有多高。直接就是这么练的,很简单。你的意念往哪儿去注意它,它就出什么结果,你的生命活动就按照你练的规定内容去发展。人的生命活动是这么个特征。你往哪儿去放,你注意点在哪儿,它就出什么结果。

那练太极拳是为了什么呢?“益寿延年不老春”为了益寿延年的。看到了吗?不是为了搞技击的。这么一提,可能搞太极的有人就不干了,不搞技击那干什么?太极拳歌诀里写了嘛:“想推用意终何在”最终目的在哪儿?最终目的是为了益寿延年。所以这个问题是很关键的,我们同学们现在想要练太极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延年益寿才行。如果练太极拳是搞技击,那就失去咱们讲太极拳的意义了。

将来如果同学们看一看太极拳搞技击的名家们,非常有名,岁数不大。我看拳谱里边好多五十多岁、六十多岁。七十多岁算年岁大的。陈家拳里边七十多岁算年岁大的,杨家拳里边七十多岁算年岁大的。我想他们就把这条忽略了,“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咱们近代的杨禹廷老先生就特别不注重推手技击,他1928年就写过一本吴式太极拳书,他活了近百岁,他就是搞益寿延年。郝怀木部长讲过没有?杨禹廷是他的老师啊。原来吴家老的掌门人年岁都比较大,都死在他老师前面了,所以他现在相当于是杨禹廷传的吴式太极拳这一派的掌门人。他吴式太极拳练得很好的,在南方打过武馆的,他功夫很好的。我们练太极拳就要从太极功的高度去考察,要从“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意义上去做,“想推用意终何在”,“想推”两个字,用也是它,不仅要练这个“推”,还要想这个“推”。不是就这一个想字就叫想呢,你要想这个推,用意念来想。所以说练拳可以用形体练,还可以用意念来想。不是用形体来练,光想着练。就是完全发挥意识的作用。这就是“想推用意终何在”。一般地说就是你想练太极拳,就琢磨琢磨经常考察它,目的是干什么呢?就是为了益寿延年。其实咱们前面讲嘛“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想推用意终何在”,就是练这个推,想这个推,自发功一发,一想推,它就来了,它自己就动起来了。用意在哪?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为了益寿延年的。这个歌诀就完了。

第五段是颂词。后面是赞美的词。“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每个字都有用,把要说的都说了,如果不从这里边去研究它就枉费工夫,会留下遗憾了。我们把这个推求还是作为一个内容来研究它。不从这个“推”里边求去,好多的问题你就解决不了。你光练太极功,内在没动起来了,这武术的功夫就没有了,不好弄去了。这个“推”里边变化是很多的,单推、双推,变化很大的。因为武功里边好多手的变化都是从双推手变化过来的,你有了太极功的基础再从推上去作研究去,既养了生又练了技击,技击是枝末的东西、落后的东西。不是把技击放在关键重要的地位上来,我们练太极,我们给大家加上太极课,要从太极功的高度来讲,怎么能够启动我们人体内在的真气,从而把我们身体的功能强化起来,达到益寿延年,是这么个问题。今天讲课就讲到这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明星生活 女性糖友心衰风险高?守护“心”力量!这份实用策略请查收!
下一篇:时尚健康 经方叠用治疗老年人心悸案

Powered by 健康星闻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