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健康 从六经传变解析《伤寒论》柴桂剂

健康星闻网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健康星闻网 > 明星健康 > 时尚健康 从六经传变解析《伤寒论》柴桂剂
时尚健康 从六经传变解析《伤寒论》柴桂剂
发布日期:2025-01-28 10:08    点击次数:123

《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是反映六经病相互关系的重要论述。六经病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综合临床反映,由于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常常涉及到另一经,从而出现六经病之间的相互传变。《伤寒论》中有些条文明确提到六经病间的传变,如第4条“伤感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又如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少阳病有从表而来者,有自发于少阳者,亦有由里病向外疏解者,故六经病在传变过程中涉及少阳者居多。病入少阳,阳盛则易入阳明之腑,阴盛则多入三阴之脏,故有“少阳失治,坏证最多”之说。《伤寒论》中柴胡汤类方为治少阳病之一组类方,其中有正证(小柴胡汤证)、有合病(大柴胡汤证等)、有并病(柴胡桂枝汤证)、也有兼变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等)。笔者现运用《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将柴胡汤类方中柴胡剂三方(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证指要,浅析如下。

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药物组成:柴胡、桂枝、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白芍、大枣、生姜。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用半量,合剂而成。

传变规律:是太阳传少阳,患者“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说明太阳表证未罢,风寒犹在于表,即所谓“外证未去者”。“微呕、心下支结”,是邪已犯少阳。证属太阳少阳并病,治宜太少两解。

365站群VIP

临证指要:本方为太阳少阳双解之方,方名以柴胡冠桂枝之前,说明少阳之邪已盛,病邪偏重于少阳,也有医者认为本方证证候特点重在于“外邪未去”,病邪偏重于太阳。临床应用本方,应视病邪的偏重,适当调整药物的用量,如病邪偏重于太阳,恶风寒、支节疼痛、自汗等症状明显,则偏重于桂枝证,宜重用桂枝、白芍、生姜之类;若病邪偏重于少阳,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症状较重,则偏重于柴胡证,宜重用柴胡、黄芩、半夏之属。大凡普通感冒、病毒性感冒、荨麻疹、部分内分泌功能失调等疾病,但见太阳与少阳之证并见者,投用此方,微汗即愈。临床上还可根据具体临床表现,适当加减应用,但柴胡、桂枝为必用之药。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药物组成: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黄芩、牡蛎、炙甘草。为小柴胡汤加减变化组成。

传变规律:是少阳传太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是误用汗下之法,伤津、伤阳,阳气不得宣化,因而口渴、小便不利。汗下之后,见“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是邪犯少阳,少阳枢机不利所致。“不呕”为邪将离少阳;“微结”为心下微结,系邪入太阴。证属邪犯少阳渐入太阴,少阳兼太阴病证。治宜清少阳之胆热,温太阴之脾寒。

临证指要:本方为《伤寒论》经典名方之一,临床应用较广,报道甚多。历代医家对本方证的病机亦认识不一,争论较多,概括有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或兼表证,或兼太阴虚寒,或兼伤津者。笔者运用六经传变理论,从原文分析,认为此方证的病机关键在于少阳兼太阴病。汗下之后,伤津伤阳,故以天花粉生津止渴、牡蛎收敛止汗。“此未解也”,为少阳病未解,故以柴胡、黄芩合用,以解少阳郁热;“微结”为心下微结、腹微满,系邪入太阴,故以干姜、桂枝,温脾化阳。以方测证,当有太阴病之自利(大便稀溏、大便次数增多)、时腹自痛(间歇性腹部隐痛,喜温喜按)等症状。临床上如胃肠型感冒、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等疾病,只要抓住少阳病兼太阴病这一病机的关键点及主症,不论是否兼有外感、有无伤津,是否有水饮内结者,均可运用本方灵活加减,用之多效。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药物组成:柴胡、桂枝、黄芩、半夏、茯苓、大黄、铅丹、龙骨、牡蛎、生姜、大枣。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组成。

传变规律:是少阳传厥阴。伤寒八九日,而误下之,致使邪气错杂,由表入里。“胸满”“烦”为邪在少阳,“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为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化失职,阳气内郁不得宣达所致。《伤寒论》第269条云:“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阳去入阴故也。”今患者烦惊、谵语,症状较“躁烦”更重,疾病应当“阳去入阴”,即病邪由少阳入厥阴。厥者,逆而不顺也,邪入厥阴,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故而现症也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与厥阴病之病机也相符。《医宗金鉴》谓:“是证也,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说:“此乃正气虚耗,邪已入里,而复外扰三阳,故现症错杂,药亦随症施治。”故笔者根据本方证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资料,运用六经传变理论,认为本方证病机属邪从少阳入厥阴,少阳兼厥阴病证。治应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

临证指要:本方为传统的安神定惊解郁方,具有抗抑郁、改善焦虑情绪、镇静、安眠和抗癫痫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神志病,包括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内分泌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因病机属少阳兼厥阴病证,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桂枝通阳和表,加大黄泻热清里,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茯苓宁心定志而通利小便。全方组合,具有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之功,使表里错杂之邪得以解除。临床应用本方,当以胸满(胸胁满闷不舒)、烦惊、谵语等主症为辨证要点。凡临床上因气机逆乱导致阴阳失调、表里不一,而出现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兼见少阳病柴胡证者,选用本方,均能收到良好疗效。

365建站

验案举隅

肖某,女,62岁,农民,于2017年5月21日就诊。患者诉近10年来长期患病,发病时恶寒发热,心烦失眠,曾在多家医院治疗,内科多诊为神经官能症,妇科多诊为更年期综合征,经服中西药治疗,病情反复不稳定。近一月来无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在院外服中药治疗,病情无好转。刻下症:恶心呕吐,食入即吐,不思饮食,每日只能进少量稀饭及汤水,伴恶风寒、汗出、心烦,内心如火烧,但体温正常。就诊时虽已5月下旬,但患者仍身着羊毛衫、棉毛裤。舌淡,苔白,脉细弦。

诊断:太阳少阳并病、少阳证偏重。

治则:和解太少二经。

方用柴胡桂枝汤原方:柴胡12g,桂枝6g,黄芩9g,法半夏12g,党参6g,炙甘草3g,生姜3片,白芍6g,大枣6枚。5剂,日1剂。水煎温服,初服时徐徐少量服之。

二诊:服药5剂后诸症大减,已能进食不呕吐,仍觉恶心,心烦,怕冷恶风,动则汗出。舌淡,苔白,脉浮弦。诊断:太阳少阳并病,少阳证渐罢,太阳中风证偏重。治则:和解太少二经。

方用柴胡桂枝汤原方:柴胡10g,桂枝10g,白芍10g,黄芩6g,法半夏10g,党参10g,炙甘草3g,生姜6片,大枣6枚。5剂,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三诊:服完5剂后,患者穿裙子短衣前来就诊,面带喜色。诉服药后觉一身轻松,怕冷发烧感消失,饮食已正常,无恶心呕吐,睡眠亦好转,稍感恶风,动则微汗出。舌淡,苔白,脉弦。嘱口服玉屏风散半月善后调理。

按 此案例为典型的太阳少阳并病案。柯韵伯说:“此伤寒六七日,正当寒热当退之时,尚见发热恶寒诸表证,更兼心下支结诸里证,表里不解,法当双解之……此太阳少阳并病之轻者。”患者初诊时,虽桂枝证与柴胡证并见,但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状较重,故柴胡、黄芩、半夏用量稍重。复诊时,呕吐止,已能进食,柴胡证渐罢,而恶风寒、汗出等症状仍著,桂枝证更显,故桂枝、白芍、生姜用量稍大。10剂服完,诸症大消,10年沉疴亦得以尽解,且全程用此原方,未有加减,只是药量稍有偏重,可见应用经方之妙也。(简弄根 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榜样力量 新智慧中医:很多老中医都把治高血压的顺序搞错了,把高血压当肝阳上亢来治,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有高血压的家人注意了,血压高盲目清
下一篇:健康潮流 每天一个护肤知识:玫瑰皮

Powered by 健康星闻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