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潮流 伤寒论第228条

健康星闻网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健康星闻网 > 健康星闻 > 健康潮流 伤寒论第228条
健康潮流 伤寒论第228条
发布日期:2024-12-25 18:58    点击次数:57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228条: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表未罢而下者,应邪热内陷也。热内陷者,则外热而无手足寒。今外有热,而手足温者,热虽内陷,然而不深,故不作结胸也。心中懊侬,饥不能食者,热客胸中为虚烦也。热自胸中熏蒸于上,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虚烦。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下之,外有热,外者外散也,故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者,虽不结胸,而膈中则郁烦也。头汗见太阳上,方见太阳中。

喻嘉言《尚论篇》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下之而外有热,心中懊侬,饥不能食,几成结胸矣。然手足温,则阳气未至伤陷;不结胸,则外邪原属轻微。若其人头汗出者,亦是膈中郁热上蒸所致,宜因其高而扬之,用栀子豉汤以彻其热,则阳得下通于阴,而周身濈然汗解,并可知矣。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此下凡五节,论阳明之气内通于心、胸、腹、胃,凭胁而枢转于外内之义,此言阳明中土之气不能上交于心,而为心中懊侬之证也。阳明病下之,则中土已虚。其外有热而手足温,则外邪未尽。邪在外,故不结胸。土气虚不能上交于心,故心中懊侬。饥不能食者,心气内逆也。但头汗出者,心气不下交于中土而心液上蒸也。宜栀子豉汤解心中之虚热以下交,则上下调和,而在外之热亦清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合下五节,论阳明主合,贵得枢转以出,若合于心胸腹胃之间,无开之机,则死矣。此节言阳明之气不得交通上下,而为栀子豉汤症也。阳明病下之者,外症未解而下之也,故其外有热而手足温;热在外,故不结胸;胃络不能上通于心,故心中懊憹;下后胃虚,故饥不能食;阳明之津液主灌溉于上下,今阳明气虚,津液不得流通周遍,惟上蒸于头,故但头汗出也。宜栀子豉汤以清虚热而交通上下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下后,其邪既不从里而出,又不因下而结,其外有热,手足温者,邪虽陷而未深也。心中懊侬,饥不能食者,热客胸中,而胃虚不能纳谷也。但头汗出者,胸中之热,熏蒸于上,而阳受邪气,复不能降而下行也。是为邪气入里,而未成聚之证,故宜栀子豉汤,以彻胸中之邪,亦高者因而越之之意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外有热,是身热未除。手足温,尚未濈然汗出,此犹未下前证,见不当早下也。不结胸,是心下无水气,知是阳明之燥化。心中懊侬,是上焦之热不除;饥不能食,是邪热不杀谷;但头汗出而不发黄者,心火上炎而皮肤无水气也。此指下后变证。夫病属阳明,本有可下之理。然外证未除,下之太早,胃虽不伤,而上焦火郁不达,仍与栀子豉汤吐之,心清而内外自和矣。

吴谦《医宗金鉴》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365站群VIP

〔注〕阳明经病下之,身热未除,手足温,不结胸者,是所陷之邪浅也。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是阳邪蒸郁于胸膈间也,故宜栀子豉汤涌其热也。

〔集注〕程知曰:其外有热者,经邪未解也;手足温者,热入未深也。

程应旄曰:懊侬扰胃,故饥不能食。热郁气蒸,故但头汗出。

魏荔彤曰:表邪未全入里,乃即以为胃实而遽下之,则其外仍有热,究不能随下药而荡涤也。于是虽热而不潮,手足虽温而无濈然之汗出,则是在表者,仍在表而下之,徒伤其里耳!即不至于全在太阳者,误下成结胸,而心下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其阳明蒸蒸之热,为阴寒之药所郁,俱凝塞于胸膈之上,其证已昭然矣。但病仍带表,既不可再下,且已入里,又不可复发汗,惟有主以栀子豉汤,仍从太阳治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阳明主合,若终合而无开机则死矣,所以言之不厌于复也。兹先以阳明之气不得交通于上下言之:阳明病,外证未解而遽下之,其外有热而手足温。热在于外,故不结胸。胃络不能上通于心,故心中懊侬。下后胃虚,故饥不能食。阳明之津液主灌溉于上下。今阳明气虚,其津液不能周流遍布,惟上蒸于头,故但头汗出,而余外无汗者,宜交通其上下,以栀子豉汤主之。受业薛步云按:栀豉汤能开阳明之合,须记之。

此言阳明之气,不得交通上下,而为栀子豉汤证也。

[述]合下五节,论阳明主合,贵得枢以出,若合于心胸腹胃之间,无开转之机,则死矣。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书阳明病,邪已入里矣。乃胃未实而下之,邪又出外矣。书其外有热,非表热也。热邪非越出太阳之部分,在阳明外主之部分,故曰其外;又非阳明之热也,不关阳明自发之热,乃邪气化成之热,故曰有热。显见热邪避下药之锋,从里遁出外,果从何道出耶?书手足温,手足乃阳明汗出之孔道,汗可出,邪亦可出,邪不实则手足无汗出,汗不出则邪从手足出矣。独是手足为太阴标阴所主,温则系在太阴之明征,又显见阳明之标阳不达于其外,太阴之标阴不达于手足,而后有热且温也。盖下药洞开其中土,为阳明、太阴所必争,势必反开为阖,而阖力愈固,更无容邪之余地,差幸余邪出于手足耳。设上膈出胸,则变为结胸,心下因硬矣,甚且硬满而痛矣。书不结胸,明乎热邪在外不在里,未尝压制其阳,故心下无所苦也。书心中懊快,明乎太阴、阳明能阖不能开,反障碍其心阳,故心中殊不适也。夫阳明之所以主阖者,特为胃家容纳之机关;太阴所以主开者,为脾家运化之机关耳。非胃主阖,脾尤不主阖也。脾胃关闭,而中无谷养,乌得不饥乎?又乌得能食乎?吾恐其胃虚则卫气不荣于四末,手足之温不能久持也。但头汗出者,可知卫气尚充,不过与手足之邪有抵触,反逆于头而汗出耳。手足不逆冷,非额上生汗之比也。且汗出为阳微,更非纯阴结又可知。阳明存在,开其阖可矣。欲借助太阳之开力乎?太阳为外邪所间隔,恐开力不逮也。惟有启少阴之水阴,以转动其阴阳,则手足濈然汗出解矣。头汗云乎哉?栀子豉汤主之。何以舌上苔者既主之以阖阳明之不能阖,头汗出者又主之以开阳明之不能开乎?盖坎中为阴阳资始之元窍,栀豉有吐纳坎阳之妙用,便有吐纳三阴三阳之妙用。以少阴之主方而不用诸少阴,固大有造于太阳,且有造于厥阴,况少阴与阳明相对待乎?

曹颖甫《伤寒发微》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为病,胃热上熏脑部,心神恍惚,则为谵语;悍热上冲阙上,则为头痛;胃中热甚,灼咽与舌,则为渴饮。胃中燥急,伤足阳明脉络,其自胃口下循腹里,抵气街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者,一时短缩掣痛,而右足不良于行,浊阴从右降,故足阳明支脉独病于右。大肠与小肠交会处之盲肠,居脐右旁下一寸。此时急下以大承气汤,犹恐药力不峻,下后不能了了,惟太阳之传阳明,中下化燥而上膈犹湿,故仲师于阳明一证,往往以慎下为主要,反不似下利脉滑者,可以见证而急攻。设燥热不甚而下之太早,则上湿下陷,燥去寒生,即有身寒肢冷之变。救逆之法为四逆、理中。设太阳标阳未尽,下后与上膈湿痰并居心下,则有结胸之变。救逆之法,为大陷胸汤、丸及小陷胸、白散诸方。今皆无之,而但见心中懊憹,饥不欲食,但头汗出,直是气分之余邪,初非实证可比。胃中肝胆之液,因下后见损,阳明浮火由胃络上冲于心,则心中懊憹。《太阳篇》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与此正同。胃因下后空虚则易饥,消磨水谷之胃液,因下后见少,中气痞闷,上不得噫嗳呵欠,下不得转矢气,故饥不能食。《太阳篇》胸中窒即此证。但头汗出者,下后虚阳上僭,胆胃之热独行脑部故也。《太阳篇》火劫发汗,营卫两虚,厥阳独行,则但头汗出;阳微结于心下,则头汗出;发汗复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中气不能外达,则但头汗出;本篇肝阴虚而胆火盛,胆胃阳热侵入血室,逼血妄行,则但头汗出。此证下后阴阳两虚,胆胃之火,随浮阳上行脑部,与以上各证相出入。以其余邪独留气分,故但需栀子以清里,豆豉以疏表,而诸恙可愈。固知病后余热,因正气未复,逗留中脘,外及肌表者,正不需白虎、泻心诸汤,即轻剂亦当奏效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汪琥云:此亦阳明病误下之变证。阳明误下,邪热虽应内陷,不比太阳病误下之深,故其身外犹有余热,手足温,不结胸。手足温者,征其表和而无大邪;不结胸者,征其里和而无大邪。表里已无大邪,其邪但在胸膈之间,以故心中懊憹。饥不能食者,言懊憹之甚,则似饥非饥,嘈杂不能食也。但头汗出者,成注云:热自胸中,熏蒸于上,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也。

张志聪云:栀豉汤解心中之虚热,以下交则上下调和,而在外之热亦清矣。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依,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脉经、千金具,肌上有若字。康平本。不结胸,不作小条小字旁注,在手足温旁)

喻嘉言曰∶下之而外有热,心中懊侬,饥不能食,几成结胸矣。然手足温,则阳气未至伤陷,不结胸,则外邪原属轻微。着其人头汗出者,亦是膈中郁热上蒸所致,宜因其高而扬之,用栀子豉汤以彻其热,则阳得下通于阴,而周身濈然汗出,其余邪之留恋者,尽解可知矣。

柯韶伯曰;外有热,是身热未除。手足温,尚未濈然汗出,此犹未下前证,见不当早下也。不结胸,是心下无水气。知是阳明之燥化。心中懊侬,是上焦之热不除。饥不能食,是邪热不杀谷。但头汗出,而不发黄者,必火上炎;而皮肤无水气也。此指下后变证,夫病属阳明,本有可下之理。然外证未除,下之太早,胃虽下伤,而上焦火郁不达,仍与栀子豉汤吐之,心清而内外自和矣。

魏荔彤曰:表邪未全入里,乃即以为胃实,而遂下之,则其外仍有热,究不能随下药而荡涤也。于是虽热而不潮,手足虽温,而无濈然之汗出,则是在表者仍在表,而下之徒伤其里耳。即不至于全在太阳者。误下成结胸,而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其阳明蒸蒸之热,为阴寒之药所郁,俱凝塞于胸膈之上。其证已昭然矣。但病仍带表,既不可再下,且已入里,又不可复发汗,惟有主以栀子汤,仍从太阳治也。

章虚谷曰;此阳明徐邪未净,而无燥屎者,下后有形实邪已去,则无胀满之证矣。尚有无形热邪散漫,故外有热而手足温,并非误下邪陷,故不结胸。而但心中懊侬,邪热肆扰。故饥不能食。其热由胃上蒸;而出头汗,故以栀豉汤,轻泄涌吐。使邪从上散也。

冉雪峰曰:按此条回顾前二二O条栀豉汤,完足前条未尽意义。自前条至此,计八条。首尾遥遥相应,两条不啻一条。中六条辨三项病机,出三种方治。此栏文气,颇与上栀豉道条相似,首尾连贯,一气相含,中起几个翻腾转折,文气波调,因之壮阔。吾人试将经论全栏,默识玩读,必可深领其旨趣。大抵阳明胃实;承气为正治,诸承气是治胃中,诸陷胸诸泻心白虎栀子等等,是治胃外。胃外而邪热固结。宜陷胸泻心。胃外面邪热散漫宜白虎栀豉。本栏首条胪举汗温针下的病变,而另出栀豉清法,是用栀豉在未下前。尾条未叙各证,在冠首阳明病下,紧接下之二字是用栀豉在艮下后,可见未下前,可用栀豉。巴下后。亦可用栀豉。首条提出必中懊侬,尾条亦提出心中懊侬。并无大评大渴等气分证象,故不主白虎而主栀豉,层层剔剥,整个可以会通。本条条文,下之,不言误不误,不言解未解,词意浑含。其外有热。外不是太阳外,是阳明外。阳明外证,本身热。此则热未全罢而尚有手足温。温与热,都不是坏证,也不是下后变证,乃阳明热气犹存,尚能外达和贯注外的热不大,内的热也不坚约。故不结胸。舍之心中懊侬,恰为邪热弥漫,扰乱心主,栀豉虚证方治,饥不能食,饥是下后胃中空虚轻度象征。不能食,言虽欲食而不能,中气败坏,诚恐陷萎随之。但头汗出,阴不得有汗,下后残馀,尚能与泻下药力争衡,汗出诸阳昭显头部。以上种种,活绘出半误不误,半虚半实。栀豉证恰当治疗,是经文原自明白。而注家羲于外为太阳,栀豉为吐剂。他释尽多透辟,此门终觉隔阈,注以明经,而经旨反因以晦,殊为憾事。显明的如是。奥颐当诺何,吾人读书。所以当高着眼孔。观察再观察,明辨复明辨,勿为注疏诸家所愚。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那么下之后外还有热,手足还有温,手足温说明有内热。手足厥冷,咱们说胃虚多寒嘛;手足要是热,那就是里有热。“不结胸”,(本条)他主要说的什么呢?这个也是下之太早了。这个由前面那几节来的,本来是阳明病白虎汤证,内里并不实,下之后,不但热不退,外还有热,手足还温,总而言之,必把热留下了,咱们说栀子豉汤就是“遗热不除”,药不对头,只是着伤其里,但是热不能退。所以不是说,药用过了还能治病,它不能治病了。所以外还有热,手足还温,这说明泻药用之不当,这应该是白虎汤证。

“不结胸”那句话搁这干什么呢?他是对着栀子豉汤说的。他不说是“反不结胸,应该结胸”,不是那么说法。这个栀子豉汤,你可以翻过来前面(所讲)看一下,他说“胸中窒,心中懊侬”,这都是栀子豉汤证。“胸中窒”不是结胸,他也觉得这地方发窒、窒塞,心中也懊侬,结胸证也心中懊侬,前面也有(讲过)。他那只是胸中窒而已,并不是结胸,这里的用意就是让你可以将栀子豉汤证和大陷胸汤证对照、鉴别,让你在临床上注意这几点。

这个人“胸中窒,也心中懊☒”,你给用大陷胸汤治疗,那可就坏了。“不结胸”三个字,有很多含蓄意思。就是我们在问病的时候主要注意胸中窒,你摁摁他心下的地方,要实者他拒按,不光“懊☒胸中窒”而已。大陷胸证可不然,你不按他的心下也疼,你要按他更疼,而且按之石硬,所以这个地方他就让你鉴别。

“饥不能食”,他有热、饥,但这种饥是客邪之热,所以我们方才说“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的这种热。不是胃气强,不是胃本身挺亢奋的,不是的。所以有热(客邪之热)它也能饥,但他是不能食。

“但头汗出”,这种热往上攻,头也出汗。

这是指栀子豉汤证。这一段也应(与)上面三阳合病及之后那两大节(219、221条),所以不应该下而下,热不能除的。那么最容易辨证的就是栀子豉汤证,而遗留虚热不去,这个虚热是中医的看法,就是胃中不实。那么要按照现在来看,总是在食道、胸膈这块有些炎症,这拿西医说的。食道炎或者什么东西啊,心中懊侬等,它总是有热象,古人说反而胃里没东西了,所以这个是虚烦、虚热。但(我认为)这个方子不治虚的,栀子这个药是苦寒药,如果真正像咱们说的虚劳那个虚,用这个药的机会很少,它不治那个虚(虚实之虚),它就是冲着阳明病的“胃家实”说的(此虚烦乃与“实结”相对应,本质乃实证)。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依,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校勘】《脉经》《千金翼方》:“饥”字上有“若”字。

【串解】汪琥云:“此亦阳明病误下之变证。阳明误下,邪热虽应内陷,不比太阳病误下之深,故其身外犹有余热,手足温,不结胸,手足温者,征其表和而无大邪,不结胸者,征其里和而无大邪,表里已无大邪,其邪但在胸膈之间,以故心中懊。饥不能食者,言懊之甚,则似饥非饥,嘈杂不能食也,但头汗出者,成注云,热自胸中熏蒸于上,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也。”

这是阳明误下变证的轻者,所以仅用栀子豉汤肃清胸中的余热。

365站群

【语译】阳明病服泻下药太早了,所幸表热虽受到阻遏,还不太甚,手足还有余热,里热虽没有完全肃清,但并没有充血结胸的情况,只是胃里感到烦闷不舒服,嘈杂不想吃东西,一阵阵地头上出汗,正合用栀子豉汤清热解烦。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解析】本条补述阳明病热郁胸膈的证治。

“阳明病”,在此指阳明经表之证。既然邪在经表,治当以汗法宣透,使邪气从外而解。如果误用下法,则在经之邪不解,乘机内陷而化热。邪热内陷胸膈,若与痰水相结,可形成结胸证;若不与痰水结,而热邪郁于胸膈,则外见身热、手足温;郁热扰心,则“心中懊憹”;郁热影响胃气不和,所以“饥不能食”,热能消谷,故知饥而有饥饿感;但属郁热,胃气被抑,故虽饥而不能食,此与胃家虚寒的不欲食,而无饥饿感者不同。“但头汗出”是被郁之热不能向外散发而上熏所致,此又与阳明燥热的周身或手足汗出濈然者有别。根据火郁则发之的治疗法则,当治以栀子豉汤清透胸膈之热则愈。柯韵伯认为:此种心中懊憹之证,是“上焦火郁不达”,所以服栀子豉汤后,必然要吐,吐则火郁得发,邪气因之而解。

本条承第234条补述了阳明病热郁胸膈的证候。再与第235条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第236条的猪苓汤证联系起来看,则都属阳明病的里热证,但尚未构成胃家实。从病情看,在上的栀子豉汤证为火郁;在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为胃燥;在下的猪苓汤证为水结。此阳明清法三方,即前述柯韵伯所谓阳明病热证的“开手三法”。栀子豉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要鉴别点在于:栀子豉汤证见心中懊憹,头汗出等证,病变部位较高,且偏于外,处在太阳与阳明的表里交界处,所以柯韵伯称其为“半表半里”证。白虎加人参汤证是阳明里热证,热邪由里向外蒸腾,故见烦渴引饮,周身汗出等证,病变部位偏里,而且热势也重,且有气津两伤的表现。

倪海厦《伤寒论》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热在中焦,所以用栀子豉汤,如果热在上焦的时候,用去中焦或下焦热的药都不会好,所以要分上、中、下。如果结胸的话就是大小陷胸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明星生活 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程度评分(TLICS)
下一篇:榜样力量 〖穴位按摩图解〗最全穴位👏按摩方法指南👏2之1

Powered by 健康星闻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