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著名的中医内科大家,陕西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他从医近70年,在中医脑病、中医急症、瘀血证治、疑难病等领域均有较深造诣。特别是对瘀血证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并在1998年出版了《瘀血证治》[1]。张教授在辩证的基础上,针对瘀血证,善用药对治疗因瘀血导致的各种疑难杂症,疗效确切。现将张教授运用药对治疗瘀血证的经验总结如下。
站群论坛对瘀血证的认识
瘀血主要指局部血液停滞,或多处血脉运行不畅,以及体内留存的离经之血。瘀血既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由瘀血导致的各种功能或器质性病变称为瘀血证。张教授认为久病顽疾,多有瘀血阻滞之势,因此,在诊治疑难杂症时应多考虑患者是否有瘀血。
张教授认为造成瘀血的病因很多,主要包括外邪侵袭、外伤和物理刺激、七情内伤、气血阴阳虚损、痰饮、饮食失调、劳力过度和各种出血。[1]张教授集历代前贤之长,结合自已多年的临证经验,针对瘀血证,以活血化瘀为大法,根据瘀血的具体证型,提出了治瘀十二法[1],包括理气祛瘀法、温经化瘀法、清热化瘀法、祛风化瘀法、化痰活血法、渗湿活血法、攻下化瘀法、养阴化瘀法、补气化瘀法、祛瘀止血法、开窍活血法和温阳化瘀法。
对药对的认识
药对,即两味药的配对应用,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固定单位,也是方剂组方配伍的核心部分。药对具有药简、理奥、力专和效宏的优点。药对不是简单的两位药物的相加,而是历代医家用药经验的提炼和智慧的结晶,是遵循中医基本理论的法则组方的最简单和最明确的一种用药形式。药对的配伍能起到协同增效、相辅助效、相互兼治、双向调节、相互制约、变生新效和引经等作用。
治疗瘀血证常用药对
1理气祛瘀药对-香附配川芎
香附辛散苦降甘缓,性平无寒热之偏,为血中气药,主行血中之气,为治气滞证的主药;川芎辛散温通,走而不守,为气中血药,主行气中之血,能入气而偏治于血。血随气而行,气顺则血畅,气逆则血滞。二者合用,气血并调,共奏理气解郁,活血止痛之功。张教授用其药对治疗气郁血滞所致的胁痛、头痛或痛经等病证。
2温经化瘀药对-桂枝配川芎
桂枝辛温浮散,透达于肌腠之间,散风寒、逐表邪,发汗且温经助阳;川芎辛散温通,气香走窜,能上行巅顶,下行血海,旁达四末,外彻皮肤,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血中气滞,并能疏散风邪。张教授认为,此二者配伍属相须配对,共奏疏风寒通经络、开痹涩,行气活血之功。张教授将其药对主要用于寒阻脉络所致的偏头痛,胸阳闭阻、脉络不通所致的胸痹以及寒凝经脉所致的痛经、闭经等病证。
3清热化瘀药对-牡丹皮配丹参
牡丹皮辛苦而寒,功善活血凉血,气清芳香,既能入血清热化滞,又善清透阴分伏火;丹参味苦微寒性泄,既能通行血中之滞,又能凉散血中之热,并能清心营安心神,祛瘀而生新。二药配伍,相须为用,共奏凉血活血、祛瘀生新、清透邪热之功。张教授用其药对主要治疗血热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及热痹等病证。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4祛风化瘀药对-威灵仙配川牛膝
威灵仙辛散善走,性温通利,通行十二经,可导可宣,因其性偏温,既能祛风湿,又能通经络而止痛,为治风湿痹痛要药;川牛膝性善下行,长于活血通经利关节。二药合用,相得益彰,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作用加强。张教授用其药对治疗寒湿阻滞经络的疼痛,特别是下肢的风湿痹痛。
5化痰活血药对-半夏配丹参
半夏性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丹参性微寒而缓,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两药配伍,即可祛湿化痰,又可活血化瘀。痰化则瘀消,瘀去则痰散[7]。张教授用其药对治疗痰瘀互结所致的胸痹、中风、积聚、顽固性头痛等疑难病。
6渗湿活血药对-茯苓配赤芍
茯苓味甘而淡,药性平和,即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之要药;赤芍味苦微寒,功善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茯苓利水,赤芍活血,二药合用,水血并调,共奏活血健脾利水消肿之功。张教授认为血水同源,血瘀往往导致停水,水湿停滞亦能引起血瘀。张教授以其药对为主加减治疗慢性肾炎水湿瘀血交阻证。
7攻下化瘀药对-大黄配桃仁
大黄苦寒,性刚燥,既善于泄热毒、破积滞,治实热便秘,也能入血分,活血通经,破一切瘀血,治疗血热互结之蓄血;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润,为血分之品,最善破血行瘀,又可润燥润肠。二药配对,刚柔相宜,大黄得桃仁,专入学分,共奏破血积、下瘀血之功,桃仁得大黄,破积滑肠之力增强,对瘀热停积不行兼见大便秘闭不通者,用后一通肠腑,使瘀热与大便并下。张教授用其药对治疗瘀热互结,腑实便闭的蓄血证及阑尾炎、肠梗阻等外科急腹症。
8养阴化瘀药对-鳖甲配丹参
鳖甲滋阴养血,散结软坚;丹参活血祛瘀。二药合用,祛瘀不伤正,养阴不导滞,相得益彰,共奏养阴活血,化瘀消痞之功。张教授用其药对治疗癥瘕积聚及慢性肝病之肝脾肿大。
9补气化瘀药对-黄芪配川芎
黄芪味甘微温,补气升阳,为补气要品;川芎味辛性温,功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二者配对,相辅相成,益气与活血并用,气旺血行,血行气旺,共奏益气行血,祛风止痛之功。张教授用其药对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后遗证、高血压等病证。[2]
10祛瘀止血药对-丹参配三七
丹参性苦微寒,既活血祛瘀,又凉血消肿,有化瘀而不伤气血的特点;三七味甘微苦,活血化瘀,止血定痛,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二药配对,相辅相成,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之力倍增。张教授用其药对治疗血瘀所致心腹疼痛、胸痹和瘀滞崩漏证。
11开窍活血药对-麝香配丹参
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有很强的开窍通闭、辟秽化浊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丹参味苦微寒,善能通行血脉,祛瘀止痛,可用于各种瘀血病证。二者属引经配对,麝香具有的强烈开窍作用可引丹参的活血作用直达脑窍,以增强丹参对脑部的活血祛瘀作用。张教授用其药对治疗瘀阻脑窍而致的脑积水、脑震荡后遗症等病。
12温阳化瘀药对-附子配川芎
附子辛甘而热,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3],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川芎性温味辛,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治疗血瘀气滞的各种痛证。二药合用,对阳虚里寒、血行不畅之证最为相宜。张教授用其药对治疗阳虚寒凝,无力推动血行而致的瘀血阻滞之证。
典型病例 中风(颅脑水瘀证)
徐某,男,45岁。
初诊(2015年5月23日):2年前因外伤出现右下肢瘫痪,失语症状,不能行走。现症:神志清,精神差,右下肢瘫痪,语言不利,烦躁易怒,口苦,腰痛,纳食、夜休时梦多,二便基本正常。BP:135/100 mmHg。舌黯红,苔微黄水滑,脉沉细弦。西医诊断:脑积水。中医诊断:中风(颅脑水瘀证)。
证治:醒脑通窍、活血利水。
方药:脑窍通汤(张教授自拟方)加减。
麝香0.1g(冲服)、丹参15g、桃仁10g、川芎10g、白茅根15g、赤芍15g、石菖蒲10g、三七粉3g(冲服)、红花6g、天麻12g、钩藤12g(后下)、黄芩10g、草决明30g、生杜仲12g、桑寄生15g、郁金12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夜交藤30g。
予15剂,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注意:忌辛辣刺激食物、慎起居,如有不适随时就医。
二诊(2015年6月9日) 上方服15剂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口苦、腰痛明显减轻,语音较前稍明晰,血压120/90mmHg,舌脉辨证同前。上方去桃仁、黄芩,加全蝎6g、僵蚕10g,予15剂,用法、注意事项同前。
三诊(2015年6月25日) 上方服15剂后,口苦消失,腰痛症状缓解,语言尚流利,个别发音不清,能回答问题,诉易怒,血压120/90mmHg,舌淡苔白,脉沉略数。上方去白茅根,加菊花12g、川牛膝30g,予20剂,用法、注意事项同前。

后加减治疗4月余,症状基本消失,可生活自理。
【按】患者外伤致气滞血瘀,瘀血阻于脑窍,“血不行则为水”,导致津停为水,水瘀互结,闭塞脑窍,神明失主,肢体失用、清窍失司,故见偏瘫、失语,患者年过四旬、阴气自半,肝肾阴虚,则肝阳偏亢,故见性格急躁。舌黯为瘀血之象,苔黄水滑为痰湿化热之象,脉沉细弦为肝郁、饮停之象。方以脑窍通汤、红花以活血通络、开窍醒神,予天麻、钩藤平肝阳,黄芩、草决明清肝热,生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郁金疏理肝气;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开窍;夜交藤通络安神。全方共奏醒脑通窍、活血利水之效。
讨论
《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病血瘀”及“瘀生怪病”等瘀血论述[4]。张教授也认为“久病顽疾,多有瘀血阻滞之势”。张仲景在《内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瘀血”病名,而且针对瘀血证创立了大黄廑虫丸、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等方剂,后人一直将这些经方作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基础方。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列举了五十种瘀血证,在治疗瘀血证的立法中提出了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治疗原则,创立和修改古方33个,这些方剂现仍被广泛用于临床。由于久病,正气日衰,气衰无力推动血行,血液最易成瘀,瘀成水湿亦停,是以酿成瘀、痰、湿交混而生,久之酿成顽病痼疾。张教授认为,久治不愈的疑难病患者,应从瘀、从痰或从毒入手。大凡在疑难病中见到久痛或痛点不移,舌上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曲张或怒张、瘀紫、瘀点,脉涩等症者,或久病顽疾而病情变化不大者,均可视为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存在,应辨明瘀血证型,采用活血化瘀法,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阳虚血瘀、肝热血瘀、肾虚血瘀等辨证遣方用药,方可取效。
参考文献:
[1]张学文.瘀血证治[S];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严亚锋,白海侠.国医大师张学文运用黄芪药对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0):4445-4447.
[3]吴文笛,姜莉云.附子生津议[S].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8):3396-3400.
[4]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J].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