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痰湿阻滞,兼肝气郁结型失眠
【辨证】
肖某,男,40岁,教师。1999年4月2日初诊。
患者受精神刺激后失眠十余年,长期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诊见:失眠,不能入睡,伴头晕,胸闷,记忆力差,四肢疲乏,纳食一般,舌淡红,苔黄稍浊,脉弦滑。各项理化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压正常,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病史。辨证属痰湿阻滞,兼肝气郁结。治以理气化痰解郁,尤当以化痰为先。
【处方】
温胆汤加味。竹茹10克、法半夏10克、胆南星10克、素馨花10克、枳壳6克 橘红6克、甘草6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杜仲12克。14剂,每天1剂,水煎服。复渣再煎晚上服。
【后续情况】
4月16日二诊:服上方后,睡眠好转,头晕、胸闷亦减转,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痰湿渐化,虚象渐出。仍守上方加合欢花、酸枣仁各10克,并在上方基础上加减调治月余,患者睡眠明显改善。
【周主任按语】
根据辨证,治疗以化痰为主,辅以理气解郁,方中竹茹、法半夏、胆南星等药物化痰降逆,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枳壳、橘红理气疏通,整体达到化湿理气、解郁安神的作用。
治疗后,患者睡眠逐步改善,头晕、胸闷症状减轻,舌苔变化也反映出痰湿的逐渐化解。进一步调整方剂,加入合欢花、酸枣仁等安神药物,以巩固疗效。此案体现了中医治疗失眠时的综合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对于痰湿和肝气郁结的患者,通过辨证施治能够逐步恢复正常睡眠,缓解多年的困扰。
02 有瘀有痰有虚
【辨证】
黄某,男,41岁。1999年4月2日初诊。患者于20年前因枪伤受惊吓后失眠,经服中药及针灸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诊见:形体偏胖,夜间入睡困难,寐而易醒,伴胸闷,头昏,纳差,半身汗出,便调,舌质胖,苔薄黄,脉沉滑,舌下脉络瘀紫。此失眠因惊而起,惊伤心胸,枪伤致瘀,素体有痰,辨证属有瘀有痰有虚。治以补益心脾,化痰祛瘀。方用温胆汤加补气活血药。
【处方1】
竹茹10克、半夏10克、枳壳6克、橘络6克、橘红6克、五爪龙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 、茯苓15克、丹参18克
【处方2】
炙甘草10克、麦芽30克、大枣5枚、白天服1方,晚上服2方,14剂。
【患者情况】
365站群4月16日二诊:症状明显改善,舌脉同前,将1方中丹参改为24克,加龙眼肉10克,2方照服。治疗月余,患者睡眠明显改善。
【周主任按语】
黄某失眠缘由复杂,既有惊恐后心胸受损,又有瘀血痰湿积聚。辨证为心脾虚、痰瘀互结。治疗以温胆汤为基础,结合补气活血、化痰祛瘀,调理心脾、疏通气血。治疗后,患者睡眠明显改善,舌脉变化亦反映出痰瘀的逐步化解,充分展示了中医在治疗长期失眠中的辨证施治优势。
03 心脾两虚型
【辨证】
肖某,男,53岁。失眠十余年,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诊见:夜间难以入睡,或时寐时醒,伴头昏,疲乏,心悸,纳差,大便秘结,5天一次,尿频,平素易感冒,舌胖嫩,苔白,脉细,右关弱。辨证属心脾两虚。治以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处方】
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黄芪15克、党参24克、酸枣仁24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白术18克、肉苁蓉18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远志3克、大枣4枚。
【后续情况】
服上方十余剂后,睡眠明显改善。为巩固疗效,嘱其守方再服些时日,避免停药过早而使病情反复。
【周主任按语】
方中采用归脾汤与甘麦大枣汤合方,黄芪、党参、当归等药物能有效补气养血,酸枣仁、茯苓安神定志,肉苁蓉和木香则帮助健脾通便,调理全身气血,恢复脏腑功能。
治疗后,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表明此方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有良好的疗效。为了巩固效果,继续服药是必要的,避免因停药过早而导致病情复发。此案再次印证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准性和疗效,尤其是在长期慢性疾病的调理方面,强调治疗的持久性和逐步恢复。
04肝郁不舒,肝阳上亢型
【辨证】
患者男,42岁。因精神刺激,持续五昼夜不能入睡,遂见头晕、头痛,以后继续失眠不已(每晚服安眠药后只睡3小时左右),病已患3个月,经住院未效。诊其舌质如常,苔白润,脉弦滑,血压161/116毫米汞柱(即21.5/15.5千帕,1毫米汞柱≈0.133千帕)。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处方】
浮小麦15克、甘草3克、熟酸枣仁24克、云茯苓12.5克、法半夏9克、橘红4.5克、竹茹9克、 代赭石30克(先煎)。
【患者情况】
服药6剂 (1剂药煎2次服2天) ,血压降至158/79毫米汞柱,睡眠正常。
【周主任按语】
本案患者因精神刺激导致的失眠,已有三个月之久,且伴随高血压。虽然使用安眠药物,但疗效有限。根据中医辨证,患者脉弦滑,舌苔白润,提示其失眠可能与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及心神不安相关。结合高血压表现,选用了浮小麦、酸枣仁等安神药物,搭配甘草、云茯苓等调理脾胃、化痰降压之品,配伍代赭石以助降压。
通过此方治疗,患者不仅睡眠恢复正常,且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充分展示了中医在治疗失眠及其并发症中的整体调理优势。此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草药、调理心肾、安神降压的治疗思路,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深度与全面性。
05痰瘀互结,风湿痹阻,脾胃虚弱,肝肾不足型
【辨证】
池某,男,75岁。头晕、失眠20年。经检查诊断为:①原发性高血压病一期。②颈、腰椎骨质增生。③老年性肺气肿。④慢性咽炎、声带息肉。诊见:头晕头痛,睡眠不宁,用舒乐安定方能入睡,停药则无法入睡,伴四肢麻木,咽喉不利,大便秘结,舌淡暗、舌体胖大,苔白,脉左紧、右弦滑。辨证属痰瘀互结,风湿痹阻,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病情复杂,虚实夹杂,予中药内服健脾益气、理气化痰,以中药外洗祛风除湿、活血化瘀。
【处方1】
竹茹10克、枳壳6克、橘红6克、茯苓15克、肉苁蓉15克、党参24克、草决明24克、白术30克、鸡血藤30克、夜交藤30克、甘草5克。水煎内服,每天1剂。
【处方 2】
川芎12克、桃仁12克、艾叶15克、赤芍15克、续断15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丹参18克、红花6克、生葱4根、米酒20克 米醋20克。煎水浴足,每晚1次。
【患者情况】
1周后二诊:头晕、失眠好转,舒乐安定已减量,且血压平稳,下肢麻痹亦好转,舌脉同前,仍便秘难解。1方中白术改为50克,肉苁蓉改为18克,去草决明,加牛膝12克,酸枣仁24克,远志5克。2方中加桂枝15克,独活10克,当归尾10克。上两方调治月余,诸症减轻,痰瘀风湿渐去,虚象渐现,在原1方基础上加益气健脾之品,如黄芪、党参、五爪龙等,浴足方不变。
三诊:头晕、失眠明显缓解,下肢麻痹明显减轻,精神转好,鼻准头明亮,好转出院。
【周主任按语】
池某的失眠及头晕症状长期困扰,伴随多种慢性疾病,辨证为痰瘀互结、风湿痹阻、脾胃虚弱、肝肾不足。治疗以健脾益气、化痰理气为主,配合外洗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方案综合调理,针对虚实夹杂的病机。治疗后,患者头晕、失眠明显好转,血压平稳,下肢麻痹减轻,症状逐渐缓解,充分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整体性与灵活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