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今年50岁,身体却像一部“多病交响曲”,乳腺结节、子宫肌瘤、甲状腺疾病轮番“登场”,肝和胃也频频“抗议”,时不时“闹脾气”。更糟糕的是,每当她一生气,这些症状就像被按下“加重键”,愈发严重。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连正常进食和排便都成了奢望,胃下垂悄然“来袭”,生活瞬间陷入“困境模式”。
在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主任医生仔细诊断后指出,王女士的问题根源在于脾虚气陷。肝郁气滞导致两胁胀满,而胃下垂引发的消化功能异常更是雪上加霜。这就像是一部精密的“人体机器”,脾这个关键“零部件”出了故障,整个系统都乱了套。
中医有句老话:“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医圣张仲景也曾说过:“四季脾旺不受邪。”意思很简单,脾胃好的人,身体就像披上了“健康盔甲”,一年四季都很难生病。那么,什么是脾虚?又该如何健脾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脾虚的神秘面纱,寻找健康之路。
脾虚,人就等于废一半?
在中医的世界里,脾可不是现代医学里那个小小的脾脏,而是一个涵盖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输布精微的重要“功能系统”。它就像一个“营养输送兵”,把食物中的营养精微输送到全身各个角落,滋养肌肉、脏腑。所以,脾被视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而且,脾还肩负着人体水液代谢的重任,就像一个“水利工程师”,把进入人体的水液转化为津液,输送到全身,同时把多余的水液排出体外。脾胃健康,整个人就像拥有了一套高效的“营养输送与代谢处理系统”,身体自然棒棒哒。可一旦脾胃虚弱,气血化生受阻,各种疾病就会“趁虚而入”。
生活中,脾虚其实很常见,原因主要有三个: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经常吃甜腻辛辣、油炸煎烤、太咸、寒凉的食物,就像给脾脏不断增加“工作量”,时间一长,脾脏就“累趴”了,形成脾虚。
压力过大:过度思虑、压力过大会影响消化系统健康,增加患脾虚的几率。睡眠不足更是“雪上加霜”,脾胃在晚上得不到充分修复,自然容易“受伤”。
过劳或过闲:过度劳累容易导致脾虚,但过闲同样也会诱发脾虚。以前人们以劳作为生,容易过度消耗脾气;现代人体力活动减少,肌肉普遍较弱,也会削弱脾气,引起脾虚。
“脾虚生百病”,脾虚有什么表现?
脾虚的人,身体会发出各种“求救信号”。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肿瘤科医师黄静指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判断脾胃是否健康:
看舌头:脾虚的人舌头胖大、有齿痕,舌苔厚腻。这是因为舌头胖大,被牙齿挤压形成了齿痕。
看吃饭:脾胃虚弱的人食欲不振,饭后腹胀不适,甚至饭后需要如厕。胃强脾弱的人虽然食欲好,但消化吸收能力差。突然想吃重口味的食物,也可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看五官:脾胃好的人嘴唇红润、润滑有光;脾胃虚的人口唇干燥、发白,容易裂口或起皮,睡觉时可能会流口水。此外,脾虚还可能出现脸色萎黄无华、流清鼻涕、耳鸣耳聋、眼睛疲劳、鼻腔干燥、视物不清等症状。
看湿气:脾胃虚弱的人水液运化代谢失常,容易产生内湿,表现为大便不成型、便秘或溏稀;身体发沉,容易困倦、没精神;嗓子总感觉有痰,咽炎、鼻炎反复;脸上长痘、有眼袋和黑眼圈;身体容易浮肿、腰酸、关节痛等。
看体形:脾虚的人要么越来越瘦,要么越来越胖。脾气虚导致津液代谢异常,痰湿堆积在体内无法排泄,人就容易发胖,伴有肌肉无力、四肢不举等症状;而有些人怎么吃都吃不胖,容易腹泻,这是脾虚引起的吸收功能障碍。
要健脾,试试这4个方法
全国名中医邱健行教授提到,养生的三种基本要素是“精、气、神”,这三者相互依存,一盛俱盛,一衰俱衰。如果想要健脾,就要从运动、饮食、情志等多方面进行调养。
饭后慢慢走:中医提倡“以动助脾”,饭后慢慢散步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但要注意,不要在吃完饭后马上散步,而是要休息十分钟以后再开始。如果吃得过饱,就要延长休息时间,饭后半小时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少吃寒凉食物:脾胃怕冷,所以饮食要温和,尤其是本身胃不好的人,还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站群论坛注意调节情绪:在中医看来,忧思郁结或生气动怒会导致肝气郁滞,影响脾脏健康。现代人大多从事脑力活动,很容易出现肝郁脾虚的情况,所以要注意调节情绪,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提防外寒侵袭:平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外寒侵袭。风扇不要对着身体吹,空调的温度不要过低,晚上睡觉要盖好肚脐和腰腹。

脾胃,就像人体的“后勤保障部”,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物质。如果不重视调养脾胃,就容易引发多种疾病。所以,想要养生健体,一定要重视调理好脾胃。